论通识教育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结合
通识教育是英文“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起源于欧洲,成形于美国。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既有广博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各个学科的底蕴,又有深厚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基于多年的播音教学实践,笔者对通识教育的积极作用感受较为深刻,并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中普遍存在的单一学科倾向已严重制约了这个学科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播音专业自从1963年开设以来,已经发展为从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多个教学层次。起初,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只有北京广播学院一家,后来又建立了浙江传媒学院,1998年教育部把播音专业改名为“播音与主持专业”。近年来,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大众传媒,人们在享受媒体信息的同时开始关注媒体本身,活跃于广播电视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日益成为年轻人羡慕的对象。于是高校里的播音主持专业自然为许多人垂青。时至今日,播音与主持专业已经遍布全国近30个省市和自治区,约有200家高等院校开设有这一专业,其中还包括包括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院校,甚至一些政法类、农林类、体育类、财经类、师范类高校也都纷纷在开设播音主持专业,每年有逾万学生毕业。由于办学仓促,很多播音主持院系根本没有足够的办学准备和必要的办学条件,也没有合格的专业教师,因此,大多学校不顾自身实际,盲目模仿和借鉴北京广播学院的办学模式,有的不顾播音主持教学规律,自行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拿学生当“实验品”。因此,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005年国家在调整高校专业名目时把播音主持人专业从新闻类专业调到了艺术类,降低了考生在高考分数上的门槛,可以广收学生,同时又可以按艺术类专业的标准收取高额学费,开办播音主持专业和大量招生就变成了某些高校一件赚钱的事情。加上不少学生对播音专业以外的文化课程从高考前的应试训练阶段便有意无意被轻视,从而直接导致了学生们入学后知识结构偏窄。显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与播音主持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相背离,更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当下的中国广播电视业所处的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基于传统新闻传播业的分工结构和运行方式而构建的播音主持教育体系,同今天的广播电视媒体和广播电视节目形态一样,正面临变革的诉求。播音主持艺术不仅是语言表达的艺术,而是用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哲学、美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广播电视实践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生命源泉,只有深入了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科研计划,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和全球媒体竞争需要的优秀播音员主持人。而引入通识教育,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将他们培养成素质全面的创新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人才。
一、把握科学理论是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走向成功的首要条件
目前,通识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有三种理论。一是精义论,主张以经典著作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认为人类的文明虽然与时俱进,但在变迁中有其永恒不变的价值存在,这种核心价值尤其保存在经典文献之中。通识课程要体现人类的永恒不变的核心价值,因而经典著作便自然成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二是均衡论,认为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各种知识都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才能避免20世纪以来学术过于分化所导致的视野狭窄,心灵缺陷,因此,必须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均衡的视野、平衡的心智。三是进步论,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解决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所裨益,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未来的工作与生活相结合,为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做准备。通识课程所反映的核心精神(或说基本目标)是“人”的培养,其次才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换言之,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首先必须关注的是“人”,然后才是这个人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播音员、主持人是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喉舌,是党、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电台电视台的形象代表。广播电视事业的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对播音员主持人的特殊的高要求,他们应该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较好的思想品德、较强的业务能力、较厚的知识功底、较鲜明的专业个性……这些在经过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人身上应该得到体现,但是从广播电视工作中的实际表现来看,他们中的部分人明显存在着一些欠缺。2005年9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批转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的通知》中说,按照《广播电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实施方案》和《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对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研究,制定了《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这将为进一步提高播音员主持人队伍职业素质,规范播音员主持人队伍职业行为发挥积极作用。今天中国职业新闻工作者需要强化的专业素质应该包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意义;全面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清醒认识传播环境,深刻理解职业责任;忠诚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信守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准则。传媒道德伦理一直是被国内传媒教育普遍忽略的,也是我国传媒教育的最薄弱环节,这与中国社会法制尚不健全,民众法制意识不强密切相关。随着中国传媒业近年的急速膨胀,传媒每日每时与社会发生互动,矛盾冲突的频率上升,新闻官司增加,社会对传媒职业道德不规范的指责也多起来。于是,传媒业自身的法治建设和职业行为的规范化,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作为播音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识到,通识教育对高素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的影响是深远的,应正确理解“专业主义”背景下的通识教育课程,结合专业教学设计“融渗教学”,对学生进行学术传统风气与社会个人观念的熏陶, 加强新闻伦理道德教育和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教育,并积极开展以人文精神为引导的课外活动,从而才能拓展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通识教育。
二、通识教育是重构当代人文精神的解决之道
我国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思想根深蒂固,近代 “唯科学主义”也很有市场,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经广为接受。加之社会市场转型所带来的功利价值追求,使得人文精神被严重漠视。播音主持艺术是一个尤其需要人文精神的学科。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往往会对一些事关安身立命的终极性问题进行广泛和深层的思索,而优秀的播音主持作品则无不体现着人类思想的深度与力度。但在当前浮躁而功利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可能连进行这种思索的愿望都没有。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颂教授认为,从信息传播的角度上看,语言传播的基本功能是实现“信息共享”,引导人们实现“认知共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实现“愉悦共鸣”。从社会文化传承、现代文明建设和社会价格塑造的角度看,语言传播还要在实现以上功能的过程中,承担“化成天下”的历史使命,重新构建当代中国人的人文精神。而作为语言传播的传播主体,要检讨语言传播过程中人文精神阙失的现象,反思原因,必须寻找重构当代人文精神的解决之道。播音主持教育担当起这一责任应该说是责无旁贷,理所应当的。而我们认为,通识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因为,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从广阔的知识之海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养成独立思考和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习惯。通过深入研读先贤的经典,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领略作者思想的深邃,从而获得心智的训练和提升;通过了解历史的变迁,通识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充分的反思;而通过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对客观对象进行更高境界的把握。可以想见,接受过这种通识教育训练的学生,已经因其所拥有的人文精神,在通往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道路上比别人先知先觉。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正在积极谋求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必须从民族命运和前途的高度着眼,重视人文精神的养成和发展问题。爱因斯坦曾经十分精辟地指出,“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通识教育”的理念无疑为我们解决当前播音主持高等教育的缺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资源。而“媒体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抱负等素质,这都必须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引下方才能够进入施教者的视野,并通过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等载体得以培养和造就。
三、基础性和综合性是播音专业教育通识课程的重要内容
21世纪是一个属于知识经济的世纪。传统经济和知识经济之间有一条分水岭,一边是波平浪静的旧时代,在安定中求秩序;一边是突飞猛进的新时代,在创新中求突破。我们在多年的教学中感悟到,与‘T’型人才相比,‘米’型人才不只具有专长、通识、整合、态度、人际、观念、创意等,并懂得灵活运用与发挥。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师不能只守住所谓“专长”的狭隘观念,而应进一步丰富通识教育内涵。人们只有注重精神、环境伦理及适当的科技、人文素养,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因此,开办播音主持专业高校的责任不能只是职业训练所、技艺传授班,还要引导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通识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得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把握个人与社会相互促进的关系,不仅仅满足于获利的专业和就业媒体,而是要激发他们理性的力量,培养坚持长远和全面地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的能力。因为,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是广播电视的形象代表,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社会进步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播音主持专业高校课程建设,尤其是通识课程的建设,更需要体现学科的统一与结合。只有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民族性与国际性、基础性与实践性等进行完美的结合与统一,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可以说,基础性和综合性是通识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趋势。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使学生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播音专业教学内容应包含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三部分。通过通识教育,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外国语、艺术、体育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基础,并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运用技能;培养学生对主持播音专业的热爱,激发学生语言创作的积极性。而他们需要的专业力至少要包括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跨文化的思维能力、跨媒体的专业技能、科学工具的使用和团队合作的渴望。通过综合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等。三个部分的教育是一个整体,要综合考虑,统筹兼顾。
四、对播音主持人才进行通识教育的路径与策略
在我国,播音专业自1963年开设以来,已经发展为从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多个教学层次。起初,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只有北京广播学院一家,后来又建立了浙江传媒学院,1998年教育部把播音专业改名为“播音与主持专业”。近年来,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大众传媒,人们在享受媒体信息的同时开始关注媒体本身,活跃于广播电视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日益成为年轻人羡慕的对象。于是高校里的播音主持专业自然为许多人垂青。时至今日,播音与主持专业已经遍布全国近30个省市和自治区,约有200家高等院校开设有这一专业,其中还包括包括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院校,甚至一些政法类、农林类、体育类、财经类、师范类高校也都纷纷在开设播音主持专业,每年有逾万学生毕业。由于办学仓促,很多播音主持院系根本没有足够的办学准备和必要的办学条件,也没有合格的专业教师,因此,大多学校不顾自身实际,盲目模仿和借鉴北京广播学院的办学模式,有的不顾播音主持教学规律,自行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拿学生当“实验品”。因此,教学质量难以保证。2005年国家在调整高校专业名目时把播音主持人专业从新闻类专业调到了艺术类,这样降低了考生在高考分数上的门槛,可以广收学生,同时又可以按艺术类专业的标准收取高额学费,开办播音主持专业和大量招生就变成了某些高校一件赚钱的事情。加上不少学生对播音专业以外的文化课程从高考前的应试训练阶段便有意无意被轻视,从而直接导致了学生们入学后知识结构偏窄。显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与播音主持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相背离,更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开阔的视野、广泛的知识面、综合素质强、有创造性才能,语言表达准确,能适应广播电视新闻、专题、文艺、广告等更宽泛领域的传播工作的人才。英国传播学者S.Splichal和C.Sparks在考察了22个国家的新闻教育之后,提出21世纪的传播人才应该具备4方面的素养:广博的知识,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准确的判断;及3种才能:清晰准确的写作才能,传播才能以及创造才能。我国高校的播音主持课程教学理应把思维方式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当作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播音专业教师不应是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合作开展探究播音主持业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某种意义上的课程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为目的,教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教师的讲授应具有鲜明的方法论意识,在传授科学知识和原理时最好把专家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简明扼要地介绍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育情境,师生之间能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往和对话。基于目前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要培育出合格的、优秀的准播音员、主持人,在教学改革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优化传统政治意识形态的教育,改进并提高“两课”的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加强普遍的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三是加强情意领域的个性教育,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性。四是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应向播音主持实践倾斜。这主要体现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中,主要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素养和职业道德为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在通用技能上的培养。专业基础课方面,以学生广播电视新闻学基础知识、中国播音学基础理论、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素养和职业道德为培养目标。学生在掌握一定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知识和语言表达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把广播电视媒体中较典型、较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疑难性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摩、思考、分析、研究,汲取一线播音员主持人的宝贵实践经验,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MBA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案例教学。播音主持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引进案例教学。所谓案例教学,不仅仅是结合教学内容简单地举例,还要广泛征引国内外一线鲜活的广播电视节目案例,尤其是当前收听率和收视率较高的节目,应详细介绍、深入分析、讲清讲透,帮助学生们掌握主持人的创作思路、创作技巧,这样的案例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取很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易于理解和接受,也有利于他们去模仿和创新。五是播音主持教学重点应从知识的传播转向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从注入式转向启发式、交互式、讨论式、自主式。过去大学播音教学活动的重点在于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注入式。这样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大量知识,而不能主动获取知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高等教育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教学方法就必须向启发式、交互式、讨论式、自主式转变。五是播音主持教学要把课堂搬向社会。将来作为广播电视媒体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应尽可能适应把握时代气息,练就高于时代的品位和目光。因此,播音专业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平时就要将自己的触角伸向各个方向,搜集有用的信息,提升自己的新闻敏感,打造自己的语言,磨练自己的艺术感性。学校应该大力组织各类播音主持业务实践,电视节目观摩,舞台话剧观摩,博物馆观摩与讲解,诗歌朗诵会,演讲会,画展,音乐会,时装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便于学生提早获取与播音主持艺术工作相近行业的信息,拓宽视野,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杨颉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借鉴与启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2.毕一鸣《播音主持人艺术专业教育忧思录》,载《传媒观察》2004年第8期。
3.付程:《21世纪对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专业的要求》,《现代传播》,2001年第1期。
4.吴郁,曾志华主编:《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年5月。
5.孙祖平:《中国主持人专业教育问题探究——兼上戏主持人专业十年办学思考》,载《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作者单位:李燕湘、罗赛清,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曾致,湖南省广播影视集团)
责任编辑:李佳烜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论通识教育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结合》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