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维方法与人物采访

发布时间:2023-05-25 12:18:02 | 来源:网友投稿

作为记者,有着“政治采访之母”之称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曾这样生动感慨地说过:“采访他们常常是一场消耗精力的战斗。我想采访他们的请求几乎总是受到冷遇,或者干脆被拒绝。如果他们终于同意了,我也得等几个月,才能得到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的接见。当终于见到他们时,我又不得不使尽一切心计使他们给我比半小时、一小时更多的时间。然而,一旦见到他们,采访活动就成为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作为采访对象,中国著名演员陈道明在谈及记者采访经历时也说过:“采访就像扎针,你找准了我的脉,就能抽出血来;找不准脉,你扎得我浑身窟窿,也什么都得不到。”由此可见,新闻采访是一种挑战性很强的工作,每次采访都是对新闻记者的一次才智考验和谋略较量。记者要进行一次成功的采访,从采访主题的确立到采访对象的选择再到与采访对象的交流,都需要记者充分发挥才智,否则无法打一场漂亮“仗”,无法很好地完成采访任务。因为几乎所有的采访都涉及人,所以几乎所有的新闻采访都夹杂有人物采访的特色。人是生活中最美丽的风景,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在人物采访过程中充分运用思维策略,既是记者采访的一种技巧,也是提高采访质量的一种内在的基本要求。那么思维方法在人物采访中应该怎样运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呢?

经验思维在人物采访中的运用

经验思维是一种输入性思维,直接面对外界的思维对象而发生,其思维的加工是简单的、初步的。经验思维方法是获得经验知识的重要工具,是形成经验知识的方法。从经验思维的整体看,并不是只有哪一个加工环节才属于思维,而是从感性材料的获取一直到初步加工形成经验知识。经验知识的特点,在于对外界事物进行直接的把握。

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思维方法往往渗透在记者的每次采访中,并渐渐形成记者工作的一种惯性思维。比如要对一个人物进行专访,记者往往会对他的成长经历、成名事迹等材料感兴趣,此外还会考虑访问新闻人物身边的人来印证和加深对新闻人物的认识和刻画。以体育明星为主要采访对象的访谈节目《较量》就常常采用这种形式。如在采访体操名将滕海滨的时候,就邀请到了他的父亲、教练等了解或熟识他的人一起参与节目,从他的童年一直说到成名,从而丰富了专访对象的内容,增强了专访材料的立体感。

观察是经验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人物采访中,记者除了与采访对象进行语言交流外,还要学会用眼睛进行采访——观察。观察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借以印证、搜集新闻素材与线索。有人把眼睛比喻成记者不可剥夺的武器,这种说法说明了眼睛对于记者采访的重要性。据统计,在人际互动中,有65%以上的信息是采用非语言的形式传递的。在记者进行人物采访时,如果不能同时机警地运用“视觉”功能,就很容易错过或丧失搜集与人物交谈外的65%的信息。在社会交往中,表情是情绪反应最敏感、最客观的指示器,采访对象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能折射出他的内心活动。记者要善于把握采访对象的表情折射的信息,及时调节采访的节奏和气氛,努力消除采访对象的心理障碍,充分调动采访对象的积极性。记者在人物采访过程中,观察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除了采访对象自身的表情动作、衣着打扮等非语言符号外,还包括对采访环境的观察。电视人物采访就很擅长抓住采访环境的刻画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和俄罗斯女排的冠军之战打得异常激烈。当中国队以总比分0∶2落后、而第三局又打至23平的时候,中国队的艰难处境几乎让所有观众喘不过气来。就在此时,直播的镜头转向了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只见他把手放在了椅子上叫暂停的按钮上,犹豫了一下又放了下来。这个镜头很短,但是却把陈忠和焦急和矛盾的心态表现得入木三分。而记者在这个表现过程中,只是充当了一名旁观者,并把他所观察到的展现于观众面前。

逻辑思维在人物采访中的运用

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其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抽象思维既不同于以动作为支柱的动作思维,也不同于以表象为凭借的形象思维,它是已摆脱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

记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表现在对个别事实或事实要素的归纳后产生某种整体性的观念或印象,另一方面是对某个事物周密考察后纳入观念的参照系统,还要由某参照观念统辖,掌握某些主要的能突出事物本质的事实或事实要素,舍弃另一些次要的或浅层面的事实要素。因此,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其逻辑思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对许多个别事物或现象抽取共同点,形成一般的概念或判断;二是突出重点、限制思路,以便记者记忆事实,并深入事实;三是理想地复现对象,由于抽取主要要素,非主要的部分被舍弃,因而新闻就带有了理想化的色彩。

记者的逻辑思维贯穿于从获取新闻线索到完成新闻采访的整个过程,具体运用轨迹可以做如下概括。

一是选取社会生活中具有某些显著典型特征的团体或个人,这些人物与过去同一类型的人物或其他类型的人物相比是突出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凤凰卫视著名人物访谈节目《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2006年2月27日和2月28日分别播出《拉拉的故事》上下集,讲述的就是一群女同性恋的故事,从节目话题和嘉宾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该节目对“拉拉”这个群体的采访做出了缜密的思考和周密的安排。

二是报道某个具体的人物,但只抽取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事实要素。同是凤凰卫视的人物访谈节目《冷暖人生》,更多的是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这些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过得很平淡,但节目就是选取了他们身上的某一件事、某一个闪光点来表现他们的真实生活,反映他们真切的内心世界。2005年1月,湖南普通农民李绍为把同乡左某的尸体背回家的事情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冷暖人生》也及时对李绍为进行了专访,整个节目围绕着他执意要把同乡的尸体背回家的事情展开,除此之外,再无掺杂其他话题,但李绍为淳朴老实和带有些许愚昧的形象却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三是截取人物某一故事的一部分情节,以阶段性事件或事实要素为标准来反映人物的命运和内心世界。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新闻人物来说,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故事。记者要表现人物,要能把握准人物各个阶段的变化,选取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阶段性事件或事实要素来撰写人物。央视的访谈节目《对话》曾两次邀请传奇人物史玉柱作为节目嘉宾,节目选取了巨人集团从建立到崩溃,再到借助脑白金东山再起的历程,把一个有血有肉的史玉柱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思考。

记者在人物采访中运用逻辑思维,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但是如果一味只用这种方法,人物采访就可能变得死板和形式化,因此,记者在运用逻辑思维时,必须兼顾人物表现的全面性,在对人物采访时讲究层次,对某些问题点到即止,切忌过度拔高或贬低,要注意采访的客观性。与此同时,记者的逻辑思维要注意与受众共同观念的参照,也就是说如果采访得不到受众从本质上的认同,那么记者的逻辑思维就只能事倍功半了。

发散思维在人物采访中的运用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因此又叫求异思维、多向思维、多维思维或辐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特征是展开全面的联想,全方位地拓展思维空间,既想到了议论对象的正面,也想到其侧面或反面,从而全方位思考问题,反映事物的全貌特征。

新闻采访具有广泛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人物采访中的人物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等方方面面,记者选择采访方式方法时就要有开阔的思路,因人因事改变采访策略。另一方面,采访的连续性是指有些报道题材要求记者反复宣传、不断深入。这种延续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求记者采访时要善于选取新的角度,老话题出新文章,以使报道的主题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和达到一定的深度,否则,这种重复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尤其是对人物的采访,有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当某一人物成为新闻人物后,许多媒体便会一窝蜂地对其进行采访。反复而枯燥的提问只会令采访对象感到厌烦,而受众看在眼里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在采访的初始阶段,运用发散性思维有助于拓宽思维空间,孕育、产生多种构想,并从中筛选或组合出一种最佳的采访方案。在人物采访中,思维空间的拓展表现在围绕以预定的采访目标为中心,从正反、前后、左右、主次、因果、纵向与横向、现实和历史、个体与总体等多个角度去思考。所谓时势造英雄,时间流逝,英雄还是那个英雄,只是他的精神或许已经有了全新的诠释和解读。在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四十周年之际,凤凰卫视的《凤凰大视野》节目以《寻找英雄——雷锋》为题,透过一些鲜为人知的相关故事,回看那段凝重深邃的历史及波谲云诡的政治,了解当时英雄诞生的社会和历史成因,让观众看到在英雄背后更耐人寻味的历史及社会,从而引起观众新的认识和思考。可以说,记者的发散性思维在这个节目中从人物的选定、话题的展开到节目中的讨论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在采访过程中运用发散思维,有助于变换思路,避免陷于困境;有助于记者保持头脑清醒,避免走向极端。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新闻报道只有首先引起受众的注意,并维持他们收看的兴趣才谈得上让受众接受乃至喜爱。新闻报道在题材上的新颖,表现手法上的新奇正是引起受众注意的重要条件。前面已提到过媒体有对某一新闻人物一窝蜂追捧的现象。由于宣传策略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媒体对于人物的报道很容易走向极端,比如说对于刚夺得奥运金牌的运动员就总是着意刻画其艰苦训练、坚忍不拔、流血不流泪的一面,于是每到奥运会或其他重大赛事期间,每每打开电视机、收音机或是翻开报纸,就总能看到听到一个个从不喊疼、不怕苦、不怕累的形象。这种情况的存在,说明了人物采访存在着畸形的现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记者采访应该敢于跳出窠臼,变化角度和思路,大胆提出其他与人物相关的、受众感兴趣的问题,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由此可见,运用发散思维,可以拓宽报道面,增强人物的表现力,帮助记者获取丰富的信息量和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鼓励记者在人物采访中运用发散思维,是启发记者打开采访思路,改善与采访对象的交流方式,提高采访技巧和质量的重要一环。但这也绝非是鼓励记者钻牛角尖,挖空心思套新闻人物的隐私或是为求标新立异而追求与表现人物无关的话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乃至愤怒,而且会使广大受众产生诟病。2001年3月1日,上海出版的《新民晚报》在一篇报道中批评了一些记者的无聊提问。在这篇题为《闲得无聊:记者“乱”问 明星“戏”答》的报道中提到,在一个颁奖“见面会”上,周华健面对的问题是:“在你这张专辑中,有一首歌是你老婆写的歌词,请问你为什么要用她写?”任贤齐要回答的问题则是:“你今天穿的T恤上有一个大大的‘9’字,请问有什么用意吗?”某记者问谢霆锋:“你觉得林心如怎么样?”谢霆锋翻了个白眼,面无表情地说:“非常林非常心非常如!”然后自顾自地走出了会场。连明星的衣服上一个数字都能产生“有什么用意”的疑问,这位记者的思维发散程度不得不叫人佩服。但是,试问这样的问题除了哗众取宠外,还有什么积极意义呢?因此,记者在人物采访中运用发散思维不代表天马行空,恰恰相反,在人物采访中运用发散思维要求记者立足现实、审时度势,紧扣采访主题,尊重客观规律和受众需要,展现记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综上所述,思维策略渗透于人物采访的每一个环节,从人物的选择、采访话题的确定到采访的正式展开,记者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着思维策略。正确地运用思维策略,有助于采访的顺利展开,一方面满足记者获得新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使采访对象避免采访对其正常生活造成干扰所带来的反感,诱发并满足采访对象倾诉的需要;再有就是提高采访的质量,满足受众求知和愉悦身心的需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大力鼓励记者巧妙运用思维策略,更好地完成对人物的采访。

注释:

①林如鹏:新闻采访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14。

②申永荷:社会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74。

③程永华:《浅论记者的逻辑思维功能》〔J〕.新闻前哨,1999年,(10):46-47。

④周胜林,张晨,卢冰:新闻采访艺术〔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80-81。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新闻系)

编校:施 宇

推荐访问:思维 采访 人物 方法

本文标题:思维方法与人物采访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525/256898.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思维方法与人物采访》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