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河北武安冶铁考古及新发现

发布时间:2023-05-27 08:42:02 |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河北武安;冶铁业;考古发现

【摘 要】河北武安有着丰富的铁矿资源,历史上冶铁业发达。本文概述了建国以来武安固镇汉代冶铁遗址、矿山村炼铁炉的发掘、发现及午汲古城铁器的出土情况,介绍了近五年来武安牛头、固镇两处炼铁炉的发掘及固镇古城、固镇棋盘地古墓葬出土铁器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武安古代冶铁业得出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武安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地处晋、豫、冀三省交界地带,历史悠久,文化遗存、自然资源都十分丰富,尤其是河流域有着丰富的铁矿资源,冶铁业发达,是河北省乃至全国有名的文物大县。据《后汉书·郡国志》载:武帝时全国设铁官49处,武安为其一。北宋时,在全国产铁地设管理冶铁“二十务”,武安即为一处。史料载,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固镇产铁过百万斤。元至明初,在固镇设有“铁冶提领”。明代时,在磁山苑城设有“三冶使”。入清以后,近现代采矿、钢铁工业迅猛发展,时至今日,钢铁业已成为武安市的支柱产业。由此说明,武安冶铁业在邯郸古代冶铁史乃至中国冶铁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与武安冶铁业的重要地位不符的是,武安冶铁考古工作仍相对滞后,尤其是见诸报道的冶铁考古资料很少,不利于冶铁考古研究工作的开展。而且随着现代开发的深入,很多炼铁遗址及信息资料已经处于消失的边缘。因此,本文拟对武安冶铁前期考古及新的发现予以简要介绍和总结,以促进冶铁考古研究工作的开展。

一、武安冶铁前期考古

武安冶铁考古始于上世纪50年代,除古墓葬、古遗址发掘中曾发现大量铁器外,1976年的邯郸地区文物普查,1979-1982年的武安河流域考古调查,以及上世纪80年代初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均发现了不少冶铁遗址或炼铁炉,其中较重要的有午汲古城发掘出土铁器、固镇汉代冶铁遗址、阳邑冶铁遗址、矿山村宋代炼铁炉等。

1、午汲古城出土铁器

1956年5月,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发掘组对午汲古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清理了一批东周至西汉时期的灰坑、窑址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葬。灰坑中出土的铁器数量最多(共17件,多残缺),有犁、锄、镰、刀、齿轮、铁铤三棱铜镞、铁箭头和一些因氧化过甚而无法辨别器型的碎块。其中一件铁齿轮属全国罕见,该齿轮残缺一半,为单模铸成,一面平,一面略凸起,斜齿,整体形状像风车,中心有贯穿的方孔,在其一边有一个似铆钉状的小凸包。至于此铁齿轮是什么机械上的零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

2、固镇汉代冶铁遗址

1979年,邯郸地区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对固镇汉代冶铁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遗址位于冶陶镇固镇村北,固镇古城东侧,当地俗称“药葫芦地”的台地上。此次发掘共开探沟4条,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铁器,包括犁、铲、镰、马衔、钩、铧、炉条、裁刀等工具,以及一部分熟铁半成品。在遗址内发现残炉基、残炉壁和数量较多的炉渣、碎矿石层、耐火砖、红烧土以及白灰、木炭、炉塞等,此外,还发现有灰坑、工作面、窖穴等遗迹。由此可见,当时的冶铁业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技术上都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3、阳邑冶铁遗址

位于武安城西27.7公里阳邑镇阳邑东街东南坡地,主要遗迹为料石场、炼铁炉。料石场遗址土质为红褐色,粘性较大,地表有陶片、耕土,修路时被铲掉,下面裸露出大面积矿石与矿渣夹杂层。

炼铁炉位于料石场台地下第三层地块断崖处,前为石砌水渠。炼铁炉有两座,均高约2米,直径1.5米,圆锥体,鼓腰,下部被土埋没。炉体用河卵石砌成,壁厚0.7米,炉体内硫化物中未发现木炭之类。该地文化层内涵丰富,陶片多为战汉陶器残片,据此及矿渣、硫化物推断,此炉应为汉代冶铁遗址。

4、矿山村炼铁炉

位于武安市城北13.5公里的矿山村南部,现仅存两座残炉,编号为1号炉、2号炉。1号炉仅存东半壁,高约6米,底径3米,中间部分较粗,两头小,呈鼓形,炉壁厚0.4~0.8米。高炉的砌法,外皮用砾石砌墙,内用河卵石、沙质耐火土砌成(图一)。炉内残留有矿渣、木炭、未熔化的矿石和青石子等硫化物。2号炉位于1号炉的东北56米处,残高1米,直径1.5米。据《武安市文物志》记载,上世纪50年代时,此地尚有古残炼铁炉多座,并有大量矿渣,有的矿洞内还发现有古代采矿工具痕迹。

另据《武安市文物志》记载,在阳邑镇经济村西的宋代文化遗址内,曾发现数座炼铁炉及大量炉渣、铁粉、木炭和冶铁痕迹。在磁山镇崔炉村西南台地边缘,原有一座炼铁炉,腰鼓状,高约6米,最大腹径2.5米,炉壁由河卵石砌成,厚约0.7米,炉内有煤渣及矿石硫化物等。该炉为宋代遗存,已因公路拓宽建设破坏无存。在西土山乡西土山村,据当地村民讲,村西原有许多古代炼铁炉,但因多年取土破坏,现已不存。上团城乡西营井有20余座隋唐时期的炼铁炉遗址,现在也所存无几。

除上述地点发现有冶铁遗址外,武安市磁山村西、中孔壁村南、河西村、中营井、马村、冶陶村等地也发现有炼铁炉或冶铁遗迹,具体情况有待文物部门进行深入调查、发掘和研究。

二、武安冶铁考古新发现

2008年以来,配合青红高速公路建设及邯长铁路复线工程穿越固镇古城项目建设,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工程施工沿线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另外,2008年开始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对已有冶铁遗址进行复查的基础上也有新发现。其中较重要的是,在牛头村发现并清理了一座隋唐时期的炼铁炉,在固镇村北清理了两座金元时期的炼铁炉,在固镇古城遗址及古城西侧棋盘地古墓葬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铁器。

1、牛头炼铁炉

该炉位于武安市冶陶镇牛头村南,河支流的东南岸。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于2008年3、4月间对该炼铁炉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该炼铁炉炉体的上半部和前部均已无存,从残留部分来看,原形状为圆筒形,最大直径2.55米,底部为锅底形,直径1.7米;底部上边缘处向西有一沟状通风口,炉体前有一出入口,两侧由泥坯砌筑而成,顶部残缺;炉内包含物有大量铁矿石渣、红烧土、木炭块、草木灰、陶片等(图二)。从炉内出土木炭碎块判断,其主要燃料为木炭。依据炉体结构及出土陶器的器形,初步推测其时代为隋唐时期。

2、固镇炼铁炉

2011年11月,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在固镇村北约700米处,当地俗称“炉垴”的台地上清理了两座炼铁炉。两炉位于台地北坡上部,并排而立。修筑方式为在坡上挖出边长近3米的方形土圹,在土圹东、西、南三侧用青色石块及大块河卵石垒砌成厚0.6~0.8米的炉壁,炉壁内侧为用碎青石及耐火土砌成的耐火层,北侧用耐火土封堵,预留铁渣出口。

本次发掘将两炉编号为1号、2号。其中1号炼铁炉由于后期破坏、内部坍塌,原结构不详。2号炼铁炉在1号炉西侧,保存稍好。炉膛呈圆形,腰鼓状,顶部不存,最大内腹径1.8米,高2.4米。炉底不平,中部有一南北向小沟,似为排风之用。炉膛北壁中部有一个宽不到1米的豁口,应为铁渣、铁水出口。铁渣口外为铁渣和铁水出道,两侧用大块卵石、条石垒砌成墙,平面呈喇叭口状,剖面为斗形(图三)。渣道北侧为工作面,两炉的工作面连成一片,现残存面积近20平方米。炉壁已烧硫化,壁面留有炉渣、白灰等。炉内出土大量河卵石块、生铁块、铁矿石、矿渣、陶片、瓷片等。炉前工作面上填土为大量炉渣、碎石块、黑色颗粒等。从填土中出土的炉渣判断,当时燃料以煤为主,用木炭做助燃。根据炉内出土的陶片、瓷片及炉体结构判断,这两座炼铁炉的时代为金元时期[2]。

在对两炉所处台地的台面勘探后发现,表土下约0.8米处有大量矿石及矿渣遗存。

3、固镇古城及固镇冶铁遗址新发现

固镇古城位于武安城西南25公里的冶陶镇固镇村,是一座战汉时期古城址。该古城总面积约46万平方米,延续时间长,城内文化层堆积厚,遗迹、遗物十分丰富,城周边古遗址、古墓葬众多。据文献记载,固镇建村较早,金代设镇;元代在村西北冶铁,设有铁冶提领;明代置固镇关巡检司,直至清初。

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固镇古城进行考古发掘、全面勘察及考古测绘。在城内发掘区的灰坑中出土了部分铁制品,有战国时期铁镞,宋金时期铁环、铁质直柄马刀,金元时期铁、残铁器等,多为生产生活用具[3]。

现在固镇古城前城东北部、水库西侧,仍可见大面积冶铁用料木炭堆积层和冶铁炉基。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罐江沟冶铁遗址。该遗址位于固镇古城东部偏北,固镇冶铁遗址北100米处,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50米,文化层厚2~3米,遗址内涵极为丰富,遗址内有矿石、炉渣等堆积。

4、棋盘地古墓葬出土铁器

2011年4-7月及10-12月,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固镇古城东北侧的棋盘地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古墓葬72座,时代分属战国、汉代、曹魏三个时期。

此次发掘共出土文物342件(套),含铁器18件,占总数的5.3%。其中,战国时期墓葬出土铁器6件,有铁带钩、铁刀、铁等,占同时期随葬品数的5.9%;汉代墓葬出土铁器9件,有铁、铁环、铁锛、铁罐、铁刀、铁镰等,占同时期随葬品数的5.2%;曹魏时期墓葬出土铁器3件,有铁、铁杯、铁犁头等,占同时期随葬品数的4.4%。其中铁多出土于墓葬填土中[4]。

三、结 语

综上可知,武安冶铁遗存丰富,但多未经系统考察与发掘清理。近年来,牛头村炼铁炉、固镇村炼铁炉的发现与清理,固镇古城、棋盘地古墓葬中相当数量不同时代铁器的出土,不仅为武安冶铁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而且通过目前所掌握的调查及发掘资料,也使我们对武安古代冶铁遗址及炼铁炉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1、古代冶铁遗址多位于距矿山及水源较近的地方。如固镇、阳邑、磁山、矿山村等地,附近均有丰富的矿石资源,便于就地开采,运输方便。冶铁遗址多分布在河流两岸,接近水源,可能也与炼铁及生活方便有关。冶铁遗址附近多有同时期古城存在,显示着城址的功能、性质与冶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5]。

2、古炼铁炉多筑于二级或多级台地的边缘,炉顶及炉底外侧多有较开阔的平台,有的一侧临沟壑。炉前及炉顶的平台,一是便于活动和操作,二是易于填充矿石原料、燃料及出铁、排渣等。炉前沟壑主要是为了排渣和清除废弃物品。

3、古炼铁炉炉体顶部一侧平台上多有用于堆放燃料或其它原料的坑穴,可能主要是为了向炉内填充或补充原料方便而设。唐代以前所用燃料主要为木炭,宋代以后用煤炭炼铁才逐渐得以普及。

4、古炼铁炉的形制多为在土坡上掘出方形土圹,土圹内用大块河卵石、砾石填充粗砂、耐火土砌成外墙,内侧用小块砾石、耐火土抹砌成炉衬,炉门用耐火土封堵。炉膛近圆形,呈腹径稍大的腰鼓状,利于炉气合理分布,提高冶炼质量。炉前修整出工作面,以进行熔炼操作。

令人惋惜的是,虽然冶铁考古越来越受到业内专家学者的关注,但武安市境内的炼铁炉及冶铁遗存仍处于日渐消失的境地。为此,加强相关保护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应大力开展专项调查、抢救性发掘、保护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保护好古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得到乔登云所长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1]孟浩,陈慧,刘来成:《河北武安午汲古城发掘记》,《考古通讯》1957年4期。

[2][4]资料正在整理中。

[3]资料待发表。

[5]段宏振:《赵都邯郸城与赵文化》,科学出版社,2009年。

〔责任编辑:许潞梅〕

推荐访问:武安 河北 考古 及新 发现

本文标题:河北武安冶铁考古及新发现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527/257510.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河北武安冶铁考古及新发现》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