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声档案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1 09:12: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相声是一种源于生活、历史较久、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从侧面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问题,对我们认识历史,了解过去,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有加以建档保护,才能更好地让相声发挥讲述历史,传承文化,凝聚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相声起源于北京,却繁盛于天津,并且已经成为了天津的名片。因此本文以天津地区的相声档案保护为例分析相声档案保护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声

我国对于相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界、戏剧界,以分析相声的语言特征及艺术价值为主,而档案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集中在传统风俗类、传统曲艺类档案化保护,对相声档案保护关注较少,因此本文以天津地区的相声档案保护为例,浅析相声档案化保护的问题与措施。

一、相声的特点与价值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江湖丛谈》①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介绍了当时流行于北平、天津等地的丰富多彩的曲艺艺术,书中讲述了民间艺界第一位相声者张三禄,原是八角鼓班艺人,因不愿说八角鼓,离班单独表演,自称其艺为相声,这也是相声界普遍公认的创始人。相声发展至今,比较著名的有侯(宝林)派、马(三立)派、苏(文茂)派、常(宝堃)派。“马派”相声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成为“津派相声”的代名词,以讽刺见长,语言精炼,说逗俱佳。

相声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历史进程,包括一定时期内人民的生活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又因其语言通俗,不仅易于传播受众广泛,并对人民产生深刻影响。相声面向大众,贴近生活,语言精炼,通俗易懂,在带给人民娱乐性的同时又常常引人深思。

(一)相声的特。

1.受众的广泛。

相声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艺术,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撂地”卖艺、茶馆演唱逐步走上了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现如今更是成为每年央视春晚必不可少的节目,相声已经从传统的民间走向了公众的舞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文化传播作用。相声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去掉了低俗趣味和粗鄙语言,增加了正面健康的积极因素,成为了一种面向广大人民群众、雅俗共赏的通俗艺术。相声符合社会各个阶级的精神需要,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草根群众,都能感受到相声的乐趣,艺术的熏陶,文化的滋养。

2.内容的现实性。

相声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既包括人民的生活状况,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又包括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内容广泛,题材丰富。相声可以用历史人物、事件借古讽今,揭露社会现实问题,讽刺封建愚昧迷信,批判当今不良现象,看似幽默荒诞却又合乎情理,警醒世人,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可以表达正面思想,宣传国家政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歌颂人民、党和国家。相声是一门贴近现实社会,与时俱进的艺术,对于研究当代人的生活状况,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3.语言的通俗性。

无论是单口相声、对口相声以及群口相声,在演员与演员、演员与观众之间都可以作为平等的对话者来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采用对话的特有表现形式与观众进行交流,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思考。相声语言多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朴实亲切、通俗易懂、有代入感、渲染力强。此外,相声语言中还包含大量的谚语与歇后语,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明晓哲理、引人深思。

4.娱乐的思考性。

相声作为一项喜剧性艺术,其内容不仅令人捧腹大笑,更是针砭时弊,关注现实。相声用犀利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揭露现实问题,讽刺社会不良现象,抨击落后封建习俗,起到警钟作用,有利于人们正视问题,改正错误,共建和谐社会。相声关注现实,从大事小情入手,讲述身边的故事,易于共情,引发共鸣,令观众主动思考这些社会问题,反思自省,开拓进取。

(二)相声的价值。

1.历史价值。

相声从侧面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状况、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人们从侧面了解当时社会现状、大政方针。如侯耀文和石富宽的《侯扶倒》反映了人民当时踊跃经商下海浪潮,马三立的《开会迷》讽刺了当时行政效率不高,光开会不干事的现象等。相声作品拥有时代的脉络,紧靠人们现实生活,可以作为辅助史料帮助人们了解当时社会的特殊现象,激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

2.文化价值。

相声不仅讲述故事、记载历史,还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相声是宣传民族精神的重要工具,也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方式。相声歌颂党的伟大、国家建设成就、英雄人物和人民智慧,如马季的《登山英雄赞》、《高原彩虹》等。比外,随相声而生的还有许多新词新概念,如马三立《马猴》中创造出的“马大哈”被泛指那些马马虎虎大大咧咧的人,如马季作品中的“妻管严”,生动形象的形容了那些听老婆话,被老婆管的男人们。

3.艺术价值。

相声是一门曲艺表演艺术,它既体现了表演的魅力,又让人感受到语言的博大精深。相声的发展演变也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以及兴趣的转变。相声既可以帮助人们舒缓压力,愉悦身心,还可以培养人们的艺术细胞,让人们变得幽默,乐观面对生活。

4.现实价值。

相声贴近人们的生活,随时代的变迁,相声的主题也不断发展。相声揭露讽刺不良现象,帮助认识现实问题。相声具有极强的教育作用和警示作用,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打击贪污腐败、推动经济发展。

二、天津地区相声档案保护现状

相声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视相声传承与保护,积极开展“走进大师”等抢救工作,但因时间紧,任务重,保护工作形势相当严峻。

(一)相声传承与保护受到国家重视。

相声因其受众广泛、内容现实、语言通俗、引人深思等特点,成为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相聲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意义,刻不容缓。相声,2006年被列入北京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列入天津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二)相声传承与保护工作进展。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0年播出《相声艺术大观》第11部,是50集的专题《马派相声回眸》,记录了从第二代相声大师恩培起源,已传承五代的马氏相声世家。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天津文化信息网收录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及信息,包括相声音频、视频、新闻以及理论研究等内容。此外,天津于2012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示了许多相声的照片档案,后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并致力于打造非遗设计版权交易平台。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开展“走进大师”系列讲座,田立禾等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开展相声传承讲座活动。天津非遗中心还相继举办了非遗校园行,非遗展览等活动,重视非遗教育。

(三)相声传承与保护工作严峻。

天津作为相声一个重要的发展阵地,虽然拥有良好群众基础,但国家级相声传承人已出现空白。2009年常宝霆老先生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为第一位公认的国家级相声传承人,于2015年1月心力衰竭去世。此后天津再无国家级相声传承人。2015年8月公布的第三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中,相声传承人共有马志明、魏文亮、李伯祥、常贵德、尹笑声五位,其中,常贵德先生于与2015年10月去世,李伯祥、尹笑声、魏文亮均超过75岁,马志明也超过了70岁。同时,由于代表性传承人有数量限制,还有许多有影响力的传承人未能收入名录,因此相声传承与档案保护工作形势相当严峻。

(四)相声档案保护势在必行。

相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口耳相传,人是主要的传播者,但是口头相传不利于保存与推广,因此,相声要进行传承与保护,档案是重要载体之一。档案的真实性和原始性有利于人们更深入的了解相声这门技艺,知晓相声背后的文化与底蕴,挖掘民族精神和內省力。除了文字档案的丰富内容外,音像档案和口述档案能够让人们更直接的感受相声的魅力,激发人们传承的热情。

三、天津地区相声档案管理应注意问题

天津通过各部门的协助与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相声档案化保护方面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一)执法的落实缺失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文化多样性,于 2003 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②,该公约第一次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让非遗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我国于2011 年 6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③,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此进入有法可依的阶段。该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天津市虽重视相声保护,但是仍有部分内容尚未立档保护。

(二)建档的时间迫切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人来传承,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建档尤为重要。天津市相声传承人数量少,无国家级传承人,仅有四位市级传承人且均年级较大,建档需求比较迫切,需要及时建档。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代表性传承人虽有重大影响力但因为传承人数量限制而未能申请成功的相声表演家,针对这种现象,必须采取提前建档措施,加紧抢救。对于老一辈相声名家侯宝林、马三立等人,应开展档案资料收集工作,汇集零散的档案资料,发挥档案的整体性作用。

(三)建档的传承目的性。

建档保护不能只为立档而立档,相声档案研究也不能只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要充分认识到建档的目的,相声档案既可以反映历史,同时还可以传承文化与技艺。相声档案要以时间为脉络收集整理,以便反映历史变化的轨迹,帮助人们认识过去的风土民情,思想信仰。相声建档一定要贴近人民,才能保证活态传承的目的性,让群众有热情自发传承。

(四)档案的分布零散性。

对于相声档案资料的收集,从内容上,要包括传承人档案、相声档案、申遗档案三部分;形式上,既要有纸质档案,音像档案,还要有实物档案等。以传承人档案为例,包括传承人最基本的个人资料、口述史、代表作、传承族谱、传承的技艺以及其技艺和当地地方文化、民族记忆的关系。这些档案必然分散在各处,有不同的部门负责。因此,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其他有关部门取得的实物图片、资料复制件,应当汇交给同级文化主管部门。

(五)档案的内容丰富性。

相声保护档案不同于其他档案,既可以按照传承人建档,体现相声的不同派系,各具风格,又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建档,收集不同年代的相声作品,反映出不同时期特有的时代特征。档案的内容可以包括相声作品、相声大师的活动经历、生活经历,以及各机构、行业内对其评价。相声不仅是一种技艺传承,更是一种精神传承,相声大师对生活的观察入微,自嘲自省的乐观态度,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都其作品及经历中体现出来,因此必须及时抢救、加紧口述档案工作进程,同时收集相声底稿、当事人回忆录、日记等一手资料,尽可能的收集比较全面的档案资料,全方位的反映传承人的过往经历,发掘其蕴含的民族精神。

四、天津地区相声档案管理的措施

针对目前相声档案存在的建档需求迫切,档案资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现状,社会各界必须加强合作,依法、及时、主动建档,自觉传承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依法建档 部门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十二条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记录、建档,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④档案部门在非遗保护过程中不能被边缘化,文化部门、档案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依法建档,共享信息。

(二)及时建档 提前保护。

针对传承人老龄化的现状,必须及时建立相声传承人档案,开展抢救工作,尽快完成口述档案的记录。同时扩大传承人范围,相声真正成型不过百余年,对于已故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尽可能收集其生前资料,记录相声的整体发展演变。考虑到相声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对于尚未列入传承人名录但有突出贡献的相声杰出者应当提前立档,进行保护,做好一手资料的收集工作。

(三)自主建档 社会保护。

天津是著名的曲艺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因此无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档案保护工作量极大。由于这种情况,对相声档案保护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相关部门大力宣传相声档案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动员人民自主建档,完成相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群众的自发保护不仅可以有效抢救相声,还可以激发人民传承相声的兴趣,从而达到社会传承的目的,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相声的保护与传承。

(四)数字存档 资源建设。

《非遗法》第十三条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⑤相声音像档案可以真实的记录相声表演,让人们感受直观,易于接受与理解。此外,采用录音录像技术记录传承人的传习活动,能够方便更多的群众了解和利用,扩大相声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相声档案资源数据化,有利于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数字化资源方便提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相声,了解相声,增加人民对相声的兴趣。相声档案数据库不能只是单纯的收录原始资料,还要分析研究相声背后的特定情境,并且让过去为现在服务,讓相声为社会服务。只有人们接触相声、了解相声,才能够有兴趣学习传承,相声建档的目的除了保存记录外,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人们的兴趣,让人们自觉传承,才能达到相声的真正保护。

(五)文化认同 全民传承。

《非遗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相声建档正是为了传承与传播,同时相声档案必须合理的进行开发利用,发挥其真正作用。建立相声档案资源数据库,开放资源,方便群众利用,让群众更便捷的接触相声、了解相声背后的文化、传承相声自嘲自省、不断创新的精神。各部门必须清楚认识到非遗保护不能与社区、学校、居民相分离,要开展各种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的活动,让人们传承技艺,领悟中华民族精神。

(六)创新编研 开发利用。

《非遗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⑥相声档案应该注重创新编研,从多角度开发利用第一手材料,充分发挥其凭证价值、参考价值、娱乐价值、经济价值。开发文化周边产品,如录制贩售名家相声集等,开设相声文化培训课,讲授相声知识及培训技艺等。创新编研,才能更好的开发利用,发挥档案真正的价值。

小结

相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人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反映出一定时期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伦理道德,对于史学、社会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声档案保护刻不容缓,必须大力推进。只有动员更方面力量,才能更好地保护相声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云游客. 江湖丛谈[M].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36.[2]李丽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分析框架和进路选择[J]. 文化学刊, 2010, 5: 039.

[2]曹养元. 相声与戏剧——从相声与戏剧的起源谈起[J]. 戏剧之家, 2015 (16): 7-8.

[3]李树青. 传承人档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核心[J]. 山东档案, 2014, 3: 028.

[4]王云庆, 魏会玲. 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档案的重要性[J]. 北京档案, 2012 (2): 11-13.

[5]廖明君, 耿波. 相声艺术的当下语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民族艺术, 2009 (4): 15-25.

[6]任学婧, 朱勇.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完善[J]. 河北法学, 2013, 31(3): 86-92.

[7]王少林. 浅谈相声的艺术特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 戏剧文学, 2011 (7).

注释:

①云游客. 江湖丛谈[M].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36.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 年 10 月 17 日通过。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章 第十二条。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章第十三条。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章 第三十七条。

作者简介:李星玥,女,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档案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

推荐访问:文化遗产 相声 物质 保护 档案

本文标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声档案保护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01/25932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声档案保护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