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品读文本 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前行

发布时间:2023-06-15 11:00:10 | 来源:网友投稿

阅读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培养和建立多彩的内心世界,是陶冶品位情趣、积淀传承文化的重要渠道。所以,语文教学十分关注“阅读”。事实上任何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阅读,包括品德与生活课程。

鉴于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以绘本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文字只有寥寥数语,但学生可从中获取大量信息。这些儿童化的文字源于生活,表现的是生活,字里行间传递着生活的气息,渗透着美好的情感,塑造着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因此,品德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指导学生借助品读而通情达理。

一、游历文本深处,梳理阅读材料

纵观该版品德与生活四册教材,直接通过文字告知学生应该履行哪些道德规范的并不多,而主要是运用生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让学生愉快地理解、接受。为总体把握和优化利用,我对教材进行了整理,把文字的内容大致分成以下几类:

1 标题类

标题类包括单元主题、课题、子课题以及板块标题。它们以充满童趣的小标题直接呈现作者的意图。如以适应集体生活为主题的《我的新生活》一课,文章有三个小标题:我有一个新的家、可爱的你可爱的我、我爱和你交朋友。再以“小擂台”、“游戏场”、 “诗园”等次级标题来淡化教育的痕迹,使教材活泼亲切。这些内容只要读读即可。

2 诗歌类

诗歌类主要包括“诗园”(童谣、儿歌)、“童心岛”(儿童创编的童谣、儿歌)、“音乐厅”、 “故事屋”、主题诗等。这些文字材料篇幅短小,但笔触细腻,感情至深,适合学生吟诵,而且容易被它感染,引起情感的共鸣。

3 资料类

“回音壁”、“聪明谷”、“加油站”和“小锦囊”的内容都属于资料类。它用简明扼要的文字为学生提供信息,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做什么,还包含了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方法和反思与体悟等。这类文字可以通过编歌谣等方式进行。

4 提示类

教材中大部分内容属于提示类。一种是用简洁的语言给学生提出活动的要求,如“小讨论”、“小调查”、 “展示台”、 “小实践”以及一些补白性的问题。另一种是根据学生的口吻和心理提供范例或话题,如“小评判”、 “小诊所”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明辨是非,得到启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一类就要通过探究、想象来完成了。

二、穿梭课堂内外,寻觅适切内容

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凭借,所以,根据课标提出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原则,教师既要利用现有文字资料激活教材,又要加入新鲜元素,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心智。

1 重组现有文本,让教材散发活力

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活动中运用文本,彰显文字的价值,教师课前需结合当时当地实际,对这些文字进行合理重组。

(1)同一类别的整合

把属于同一类的几个板块的文字整合在一起,挖掘文字内涵,发挥文字作用,既让学生通览教材明晓教学内容,又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譬如,在教学“童心岛”的“我也来写一首诗送给我的好爸爸”时,我借助“诗园”中的小诗歌《妈妈回来了》,引导学生回忆体会日常生活中爸爸的言行,把对妈妈的关爱自然而然地反映到爸爸的身上。用这样的方法降低练习难度,不需要借助更多的话语就达到了目的。

(2)不同类别的整合

把不同类别的两个或几个板块的文字整合在一起,达到功能互补,让学生深入情境体验和感悟。如“诗园”中的《春天说了什么》和“小实践”中的“到大自然中去听听春天的声音”,这小小的提示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聆听自然,入情入境,通过文本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空间,让无限的生活情景重现在有限的课堂上。

(3)不同主题的整合

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内容相关,教学其中一篇课文时,也可以从另外的课文中找到合适的内容来补充。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教材,设身处地去感受,力求在个性化的体验中领悟到蕴涵其中的道德价值。如教学《我爱您祖国》时,我把《国庆节》一课的“音乐厅”移植过来,让学生从动听的歌声、优美的歌词里感受祖国的美好,激发爱国的热情。

2 补充新鲜血液,让教学更添生机

由于课文文字少,我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搜寻、阅读课外书刊,补充儿歌、故事、名言警句等,使教学更添色彩。对那些在搜集资料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帮助。如学习第二册《我们共庆六一节》时,为拓宽农村学生的视野,我在教学中补充介绍了一些国家的儿童和儿童节的情况,让学生知道不同的国家也有自己传统的儿童节和不同的庆祝方式,了解其他国家儿童的生活。

3 加入生成资源,让课堂充满朝气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独特的,弥足珍贵的。教材通过活动设计对学生个性化创意与表现予以认同,鼓励学生感受生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活动,从而有了更多的“生成资源”。它既包括学生对教材留白的填补,也包括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自主构建、思维派生出来的资源,这些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思想的升华。如学习第一册《学校里的一天》,当讨论午餐应该注意什么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主动发表看法,然后把他们的发言内容板书在黑板上,最后组合成一首童谣:饭前洗手讲卫生,/排队盛菜有秩序,/安静吃饭不挑食,/吃好中饭擦桌子。通过诵读童谣,学生知道了午饭的纪律和要求,规范了用餐行为。

三、促进生本对话,引发品读热潮

低段学生阅读能力不强,老师必须给予指导,让阅读促进学生学知、学做。在教学中通过文本与学生对话,把文字材料按“再现→再创造→探究想象”的逻辑顺序,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以“读、唱、编、思、展”等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情趣。

1 情境中导读,激起阅读兴趣

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阅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机械阅读为意义阅读。

(1)在问题中导读

对于那些提示类、资料类的文字,一般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获得方法和知识。例如第二册《我帮你,你帮我》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教材设计了一个“伸出我的手”的游戏。

师:小朋友们,想玩游戏吗?

生:想。

师:游戏的名称叫做“伸出我的手”,可是怎么玩呢?请你读读43页的游戏规则。

学生自由读。

通过“游戏怎么玩”为学生搭建了阅读的平台,做了有效的铺垫,这样的阅读既让学生知道“伸出我的手”的游戏规则,也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个需要两人合作的游戏。

(2)在活动中导读

对于诗歌类的文字一般可以创设一个活动情境,作为活动的开场或结束。如教学《可爱的你,可爱的我》一课时,我设计了“我是谁”的活动,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交结朋友。在活动中随机问问学生:“你姓什么?” “他姓什么?”由此引导学生阅读儿歌《百家姓》。

(3)在谈话中导读

像一些标题类的文字,一般可以在谈话时引导学生阅读。如第四册《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教师可以这样引读:我们这里有优美的风景——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我们这里有可口的美食——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我们这里有热情的人们——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

2 多元化阅读,获得个性体验

文字可以用读、唱、编、思、写、展等不同方式来解读。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个性化地阅读,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悟,使道德情感得以内化。

(1)读——读出心中感悟

“读”可以加深理解,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品德与生活教材中“读”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文字浅显,难度不大,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引导学生品味和理解。如在教学《我们共庆六一节》时,由于“回音壁”的内容是“六一节,我们真快乐!”,为此,教师可以用这句话贯穿课堂始末:在学生回忆幼儿园过六一节的热闹场面时,用大声读这句话作小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庆祝小学的第一个六一节时,读读这句话,感受节日前夕的快乐;在动手布置教室时,又一次读这句话,读出同学们此时的心情;在目睹贫困地区,战乱国家的六一节时,再一次读这句话,感受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的幸福和快乐。

(2)唱——唱响美好情感

教材中可以“唱”的内容一般是诗歌类文字。这些文字蕴涵着学生要深化的情感态度和要养成的行为习惯,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若只在课堂上读一两遍太可惜了,因此我们可以给它配上耳熟能详的音乐让学生传唱。例如《放学啦》配上《洗手绢》的音乐,明快的节奏让同学们一下子就记住了; 《我有一个小秘密》配上《小龙人》的音乐;有的本身就是歌词,如《妈妈回来了》。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感受、体验、领悟而得到全面发展,除了在游戏玩耍的时候传唱之外,还可以结合特定的时段,如午餐时,传唱“菠菜绿,萝卜红……”,让学生增强食欲,渗透不挑食、营养要均衡等道理。

(3)编——编进真实感受

“编”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内化、行为深化的过程。“编”的内容主要是提示类的文字。那些给学生呈现范例,提供参照的文字往往是一些经验性的内容,包含着教师指导学生规范行为、美化心灵的情感。“编”的时候要求不用太高,只要学生能说就行,教师可适当提示和修改,让学生编成趣味的、顺读的、易懂的、有感觉的儿歌。

如教学《亲亲热热一家人》时,用系列活动感悟学生关心家人、爱护家人,怎样做才是爱家的好孩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

“我给……”的形式把自己的做法编成儿歌,像

“我给爷爷捶捶背,我给奶奶讲笑话,我给爸爸倒杯水,我给妈妈拿报纸,逗得大家笑哈哈,大家夸我好孩子”等。

(4)思——思及身边小事

“思”即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思”一般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领会,以此来指导学生的行为,纠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

“小评判”、 “小诊所”、 “展示台”等材料都是可以用来“思”的内容。它们往往是生活中发生的类似事例,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出来。品德课程既然是一门活动型的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们就应该让学生用心参考这些材料。

如《你帮我我帮你》一课的展示台,我借助多媒体、学生表演,把书上同学们互相帮助的事例作演示后,使学生产生共鸣,感受到了他人有困难时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此时,老师的说教已无必要。

(5)写——写下心路历程

“写”是让学生用文字记录活动的历程,记录体验到的信息等。为达到“培养乐于探究的儿童”的目标,教材中设计了很多带有“______”的句式。如“_______的一天________。”这些提示类的填补留白的过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的空间,使他们自然地把学习内容与真实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知识和能力得到升华,道德品质得到内化。

(6)展——展示文字魅力

“展”主要是把教材中意蕴丰富的文字和师生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营造一种浓浓的书香味,以潜移默化学生的品德形成。展出的时间和内容一般与新课教学同步,且每个学生都是这片园地的主人,随时可以展示自己的收获。为此,我用硬板纸在教室里开辟了“诗园”,收录教材中或师生搜集的诗。如学习《春天说了什么》时,就抄上有关春天的诗歌,让学生从诗意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妙。“诗园”一般一周更换一次。

同时,我自制了一块活动的可悬挂的“信息宝库”展示板,专门粘贴学生自编的作品及搜集的信息。如学习《我们的班级报》时就展出自编班报;学习《美好的家园》时就展出学生制定的“环保公约”和“我心中的家园”……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受到教育,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了一种感悟、体验和反思的氛围。

3 反思后阅读,提升文字价值

运用文字是为了提升文字的价值,这需要阅读者不断反思,深化理解,使由阅读带来的感性认识螺旋上升,及至成为理性的思考。

(1)课后反思

课后,教师要反思课堂上的文字使用是否真正帮助学生获得了体验。为此,我拟制了一个课后反思的表格,用来分析课堂上运用文字资料的情况。表格主要反映的内容为教师使用各类文字时学生的具体表现及效果。

(2)重塑价值

反思之后,认识不足,以改进后续的教学。一个单元过去,一个学期下来,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做到胸有成竹,在以后预设教学活动时就可有的放矢地准备了。这样,通过不断的实践,让使用文字越来越到位,功效越来越高,教材中的这种文字资源,就凭借品读真正有了用武之地,成为引领学生前进的手杖。

应该说,教材中的文字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不管其中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内容,都是促进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用资源。当然,再好的教科书也有其局限性和不适应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不断去补充、去创造、去升华,如此才能更好地为育人服务。

责任编辑 余志全

推荐访问:创设 情境 前行 引领 文本

本文标题:品读文本 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前行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15/26441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品读文本 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前行》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