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广东省现代公民教育与大学德育教育的融合
摘要:广东省正式提出从2004年开始,在全省认真实施“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建设和谐广东。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社会公民,理应成为现代公民教育的模范先行者。高校在开展现代公民教育时要善于寻找它与大学德育各方面的一致性,在高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中渗透的现代公民教育内容,建立学生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尤其在两课中突出现代公民教育,把高校的德育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进行融合,促进现代公民教育的全面实施。
关键词:现代公民教育;大学德育;一致性;融合
1.广东省现代公民教育的时代内涵
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早在19世纪后半期已经在欧洲的一些共和国得到重视,并由德国学者凯兴斯泰纳(GooKershensteiner)明确提出。传统的公民教育就其内容概言之,即是面对全体国民的,以平等为核心,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教育,一般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纪律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公民教育受社会条件制约,随历史的变革而变迁,不同的国家、不同政治和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条件,都会产生内涵不尽相同的公民教育。
广东省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全球的视野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话时,各种思想激烈碰撞,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也难免受到影响,产生模糊认识,传统的超稳定的德育教育受到挑战,公民教育更加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为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正式提出从2004年开始,在全省认真实施“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建设和谐广东。开展这一教育,抓住了广东省在改革处于关键阶段的关键问题,不仅切合广东实际,而且符合群众意愿,体现了时代特征,意义十分重大。
广东省现代公民教育对传统的公民教育既是继承也是发扬,有鲜明的时代主题和丰富的时代内涵。“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主要内容是在群众中广泛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八字教育。爱国为核心、守法为重点、诚信为关键、知礼为基础。
2.在高校中开展现代公民教育的必要性
2.1这是由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薄弱现状决定的。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明显增强,能正视并积极的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但是,货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夸大了,导致了金钱升值和道德贬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正式并过分地追求其个人的价值、尊严及利益需求。其主体意识过分强调在“自我表现意识、自我表现欲望”等方面的过程中,往往追求“增加个人收入”、“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个人工作不受约束”、“福利待遇好”、“个人是否有发展前途”等几乎都与个人有关的方面,甚至开始崇尚“合理的利己主义”,过分强调主体意识的“私”的方面,认为主体意识即是“自我意识”、“自我主义”。从根本上扭曲了公民独立主体意识的含义。部分大学生基本道德规范认识不准确,基础文明素养较低,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些学生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在食堂就餐不排队,谈恋爱过于亲昵;在公共场所人声喧哗、起哄怪叫;宿舍脏乱却无人打扫:私人物品爱护备至,对学校公物却任意损坏;旷课逃学、互抄作业习以为常:个别学生甚至利用互联网欺骗别人等。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普遍淡漠,他们普遍认为民主法制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流于形式,法律不外乎人情,法律的权威性在学生心目中不强,在现实生活中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利,指责别人不履行义务的行为。
2.2这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系统公民教育不足的现状决定的。新时期在大学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活动是专业知识学习,各种思想问题的产生都与学习有关,通过学习过程反映出来思想问题也有所差异,但其中必然带有共性的思想问题,如学习目的和学风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正在形成的人生观、道德观都有直接关系。高校责无旁贷地成为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是高素质的人群,理应是社会发展的引路人,高校是大学生集中生活和成长的地方,高校是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高校可以依靠自身的理论实力,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同时教师能够在本职岗位把为人民服务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中,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从而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普遍对树立公民意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教育内容存在空洞,脱离学生实际,教育手段单一。这需要对高校的公民教育进行反思,寻找解决的方法,增强高校公民教育的实效性。
基于上述分析,在高校进行公民教育非常必要,而教育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本人认为可以从寻找现代公民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一致性和融合点着手,以最快捷的途径和最低成本的投入来改变高校公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现代公民教育与大学德育的一致性
中国现行的大学德育有着深厚的传统、优势和稳定的模式,主要包括了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内容,并以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工作、“两课”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育的模式,力求培养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高标准的现代人才。大体而言,广东省实施的现代公民教育也蕴涵上述几方面的内容,两者具有天然的一致性。
3.1现代公民教育与大学德育在总体目标上具有统一性
《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高校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我们将现代公民教育的总体目标与之相比较,不难发现两者都要求培养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良好的守法意识,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因而具有统一性。
3.2现代公民教育与高校德育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全国公民行动指南的理论基石。“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广东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而我国高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同样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德育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高校德育要求大学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学习、工作、生活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并用之合理规划人生,成人成才。
3.3现代公民教育与高校德育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包容性
广东省的现代公民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知法守法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知礼向善教育为主要内容,即“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包含了公民意识培养的基本内容,如国家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等。而我国高校传统的德育教育包括了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内容,事实上已经蕴涵了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也就是包容了现代公民教育的内容。“两课”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其内容能典型的体现德育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包容关系。譬如《法律基础》课程是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而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则针对高校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际教育而开设的应用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良好道德品质,担负现代公民教育的相当部分的任务。其他“两课”中的课程,均涉及公民教育的内容,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3.4现代公民教育与高校德育教育在根本任务上具有一致性
广东省的现代公民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基本的道德素养和行为标准,有爱国热情和远大理想,责、权、利意识明确,有高尚情操,互助互让。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德育则把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根本任务。有理想是指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之上,并以热爱祖国和高度民族责任感的为精神支持;有道德是有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有文化指应当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拥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有纪律,是指要遵守以维护全体人民共同利益为目的的行为规范,有良好的法制观念,树立法律权威。由此可见,“四有”实际上是对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要求,高校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现代公民教育根本任务在高校范畴内的抽象和映射,具有现实的同一性。
4.现代公民教育与德育的融合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得知,现代公民教育在总体目标、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和内容上都具有一致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也应该让大学德育教育成为现代公民教育的基本手段和主要途径,让大学校园成为现代公民教育的温床。同时,从我省目前大学教育的实际状况而言,现代公民教育也不可能代替德育教育,只有找到两者的最佳融合方法才是上上之策。在此,仅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4.1“两课”教学的改革中必须渗透甚至突出现代公民教育的知识
“两课”教学是大学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也可以作为现代公民教育的主阵地。从目前“两课”教学的改革来看,不仅仅把“两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更要让它成为以实现人的社会化和培养合格社会成员为宗旨的基础课程。“两课”课程既有系统的理论性,又有鲜明的政治性;既要求传播知识,更要内化成为人的思想和观念。但是,假如过分强调理论性,会变成一般的学科;过分强调政治性,又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两课”教育只有与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解决大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有的放矢,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两课”尤其是其中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包含了公民教育主要内容,是进行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的基础课程,但是,目前“两课”教育过于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今后应该进一步明确“两课”教育必须涵盖公民教育的内容,尤其加强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改进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实际思想困惑,突出公民道德教育的方向,注重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修养。
4.2建立学生的参与机制促进公民教育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公民教育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和社会生活,既可以让学生及早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任务,还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和提高社会能力,发展公民道德。譬如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一定程度上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和纪律观念。当前,可以考虑把学生参与活动机制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避免形式主义,家庭、学校和社会要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社会,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
4.3公民教育向各学科教学渗透
除了“两课”教学可以进行公民教育外,各学科教学也应该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各学科应该渗透公民教育的内容。当前,各高校都强调大学生文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大学生实行文理学科知识的交叉培养。理科学生也加强人文教育,也从理科学科的发展历史、社会伦理、社会作用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文学科教学中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进行政治教育,培养参政意识,提高参政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M],1994.
[2]段功伟.粤塑造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有关意见解读[N].南方日报,2004-12-6.
[3]周燕.关于学校公民教育的内涵——兼谈学校公民教育的负效应[J].公民教育研究,1999,(7).
[4]王振国.论学校在公民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1卷第3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M].中国教育报,1995,第3版.
[6]黄甫全.学校公民教育:问题及其对策[J].学术研究,1997,(4).
卫敏杰:(1980—)男,广东清远人,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教师,硕士,从事德育教育工作
范双利:(1973—)男,广东陆河人,华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浅议广东省现代公民教育与大学德育教育的融合》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