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古典文学中的河北及其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04 19:00:08 | 来源:网友投稿

古典文学中的河北是多姿多彩的,巍巍太行山、滔滔滹沱河时时闪现在那些优美的诗篇里,更有那悲歌慷慨的燕赵雄风吹彻三千年华夏文学史。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整理这些优秀作品、开掘其文化内涵是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中,描写河北山川风物与人文景观的诗文主要见于以下几类文献:

第一类:诗文总集。如《乐府诗集》、《全唐诗》、《全宋词》等作品中,有许多歌咏河北的内容。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乐府采集的诗歌即有“邯郸、河间歌诗四篇”(班固《汉书》卷三十)。《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等诗集中邯郸、河间、井陉等地名亦屡屡出现,对其风物与人文的描绘细致而生动。

第二类:诗文别集。在众多古人的诗文别集中,河北风物俯拾即是。不仅韩柳欧苏等名家时时涉及,其他文人也多有描摹。金代元好问的《遗山集》、元代刘因的《静修集》、明代凌义渠《凌忠介公集》等都不乏吟咏河北的诗文佳作。清代不仅普通士子常常盘桓于河北一带吟诗抒怀,就是皇帝也常常驾临河北各地。乾隆《御制诗集》中承德、阜城、景州等名常被提及。

第三类:丛书、类书。以《古今图书集成》为例,其中《方舆汇编·职方典》卷八至卷一六四分别对顺天、永平、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宣化各府进行汇考,于各府均设有“艺文”卷,而这些诗文皆有关当地风物与人文。

第四类:地方志。历代河北地方志中,经常辑录一些反映当地自然风物与人文景观的诗文。如《畿辅通志》卷三六至卷四五、《弘治保定郡志》卷二三至卷二五、《嘉靖霸州志》卷八等。

第五类:小说、戏曲。小说与戏曲皆伴随市民文化的兴起而产生,河北是许多小说戏曲中故事的发生地,如《邯郸记》中的赵州桥、《三国演义》中的涿州与冀州、《水浒传》中的大名府等,作为故事背景在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作品中的河北形象又对后人认知河北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一些古代碑刻中也能见到描绘河北的诗文作品。如元氏《封龙山颂》(东汉)、正定《龙藏寺碑》(隋)、深州《马君起造像碑》(唐)等不仅是书法史上的精品,也是文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对于研究河北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搜集与整理这些古典文学作品,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对河北山川风物的描绘。河北地理环境多样,境内山水众多,太行山、滹沱河等都是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被魏武帝叹为“艰哉何巍巍”(《苦寒行》)的太行山,在唐明皇眼里则是“涧泉含宿冻,山木带馀霜”(《早登太行山中言志》)的景象。感叹过“蜀道难”的诗仙李白面对着太行山曾写道:“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北上行》)储光羲《杂诗》云:“秋气肃天地,太行高崔嵬。猿狖清夜吟,其声一何哀。”刘长卿《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亦云:“迢递太行路,自古称险恶。”太行之险成为文人共识。滹沱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在《晚渡滹沱敬赠魏大》中写道:“津谷朝行远,冰川夕望曛。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谁忍仙舟上,携手独思君。”宜人的景致,深婉的情思,把一个有情有味的滹沱河带到我们面前。明末凌义渠满怀愁绪来到滹沱河,他写道:“霍霍水声争上下,也知旧事几销磨。”(《渡滹沱河》)“霍霍”的水声恰如诗人汹涌的心潮,而这水声又给诗人带来深沉的遐思。

除太行山和滹沱河外,许多其他河北山水也都成为文人吟咏的对象。如魏武登临的碣石山(《观沧海》)、高适常忆的鸡鸣山(《遇冲和先生》),“几阵晓风翻暖浪,一川烟雨涨晴莎”(《涞水十咏·巨马断河》)的巨马河、“黄昏灯火孤蓬底,明月芦花两岸头”(《安州八景·白洋垂钓》)的白洋淀等。河北山水在文学的镜子里照见的是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形象中包含着诗人的情感、投射着历史的倒影。

第二类:对燕赵人文精神的赞扬。河北名人众多,舍身刺秦的荆轲、兴燕破齐的乐毅等均成为文人关注的对象。清代陈维崧《南乡子·刑州道上作》写道:“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词人将行经河北的旅程当作了接受燕赵文化洗礼的过程。文学上的荆轲已远比历史上的形象丰满,内涵也更为丰富,足以支撑起燕赵文化的坚实框架。乐毅、廉颇、李牧等名将在文人笔下彰显出历史的深沉和人生的困苦,自荐的毛遂则为积极实现人生价值的文人构筑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齐鲁足兵甲,燕赵多娉婷”(于濆《古征战》),河北在历史上是出美女的地方,描写她们的诗歌也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道奇景。例如汉武帝时期的李夫人与钩弋夫人都曾是文人们咏叹的对象,李贺、李商隐等都曾借助她们来写诗抒怀。这些女子的形象也成为河北文化建构中一块块重要基石。

河北有一些热点区域一直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如邯郸在古典文学中就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们从不同角度开掘邯郸这一传统意象的深层文化底蕴,并且形成了新层面的邯郸意象。河北的其他地区也广泛分布着多处人文景观,如景州董子祠、井陉口淮阴侯庙等在诗文中也同样有着精彩的展示。

第三类:对市民文化的描摹。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小说要比正史更细致入微。《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中都有对河北地区市民生活的生动描绘。如《水浒传》除了写河北多英雄豪杰外,还对河北一带的商业活动有所涉及。小说第六十六回更着意刻画了作为河北头一个大郡大名府元宵灯节的景象。

此外,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六回列举天下名酒时,专门提到冀州衡水酒。《七侠五义》第五十六回则写到“白福提着灯笼,托着包袱,嘴里哼哼着唱滦州影”。诸如此类具有河北地域色彩的土产与地方戏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无论是具象的描绘还是抽象的比拟,这些文学作品都为我们深入开掘河北文化内涵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当代文化的建构中,这些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升地区文化品位、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当代学者也对描写河北的文学作品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研究,如韩进廉先生早在1985年就曾对范成大题咏河北风物的作品予以关注。[1]王长华教授主编的《河北文学通史》在《宋代河北文学》一编中专设一章《宋代文学咏河北》。[2]我们可以沿着这一道路继续前进,较为全面地呈现文学中的河北形象,不断探索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途径。

有消息报道,大名县正积极打造大名府文化,规划建设府外“四个一”、府内“四个一”。这一创意无疑与文学名著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实施过程中恐怕还需要从文学作品中寻求细节上的支持。目前石家庄在积极推进滹沱新区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若能同步开发文学中的滹沱意象,那么,必将更为全面地展现石家庄的历史文化底蕴。太行山和滹沱河是连接河北与山西的天然纽带。两省政府及旅游部门在合作中,可以积极谋划太行文化与滹沱文化的建设。

总之,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河北元素,深入解读描写河北的古典文学作品,构建起独特的文化生态群落,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无限生机与活力,为全面整合河北文化资源,推动河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注:该文系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0457210

7)成果

(作者简介:孙良同,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师,文学博士)

推荐访问:河北 古典 意义 文化 文学中

本文标题:古典文学中的河北及其文化意义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04/271245.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古典文学中的河北及其文化意义》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