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论财务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3-07-10 08:24: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现有的财务学侧重于具体的财务管理措施和经营规则,对复杂环境下的理财以及均衡模式下的管理关注不够。本文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财务学中,对财务学的结构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从财务资源的理性配置出发,探讨财务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结构体系。

关键词:财务经济学逻辑起点资源配置激励机制

近年来财务学科发展明显特点是其“外延”不断扩张,以至于学科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各学科的内容也处于经常变化与调整之中,不断地引入其他学科理论来丰富财务学的内涵。在整合与渗透中财务学科与其他学科正走向融合或交叉,财务经济学在此背景下形成新的边缘交叉领域。

一、财务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财务学与经济学几乎没有交集,经济学者对金融机构、投机行为以及构成财务主要部分的不确定性及其他层面等极少关注,财务学的研究主要依赖经验法则以及零散的例证,缺乏理论基础及严谨的实证研究,财务学科内容分布也非常零散,大都只是罗列一些具体的制度和措施。1952年,亨利·马柯维茨(H.Markowitz)提出了资产投资的组合理论,并将投资选择问题系统阐述为不确定性条件下投资者效用最大化的问题,这是学术界首次将经济学理论与财务学结合。随后,威廉·夏普(w.Sharpe)将这一模型进行了简化,并提出了资产定价均衡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也是第一个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资产定价均衡模型。由于股票等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CAPM的实质是讨论资本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但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建立是基于一系列严格假设之上的,而且其中的一些假设显得过于理想化,该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不断受到质疑。在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提出质疑的同时,不少经济学家开始探索新的资产定价理论。如斯蒂芬·罗斯(Stephen Ross)于1976年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的套利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等,正是经济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得财务学和经济学的结合更加紧密,并由此引申出一门新兴的学科——财务经济学。西方国家有关财务不但有丰富的理论体系,还有广泛的实证检验,得以验证理论建构与其现实状况的关联。与西方国家蓬勃发展的财务经济学研究现状相反,我国还仅是限于介绍和零散的研究,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财务经济学体系。财务学教科书重心仍在介绍有关财务会计核算原理、主要资产经营以及选择优劣股票的各种经验法则和财务制度的介绍等,没有一种可供广大学生了解这些现象的整体架构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财务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及理论框架体系

(一)财务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研究现有的财务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对财务经济学有很大的启发。纵观财务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大体上可以分为本质、环境、假设、产权、目标和本金起点论等观念。“本质起点论”认为,财务的内在本质决定了财务的多种形态,是奠定财务独立存在的客观基础。这一观点符合我国传统的哲学思维习惯,突出了财务不同于其他经济领域的特征,但本质起点论不能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及财务各领域的内在联系,更不能成为财务系统的向导和沟通财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以本质为起点会阻碍财务应用理论的发展。“环境起点论”认为,在上个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方法的变化,都是理财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即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理财模式,也就会产生相应的财务理论结构。该观点根据环境的需要确定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而确定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财务理论体系。用历史发展的视角考察财务理论的发展,有利于理解不同时期的财务内涵,但将环境作为起点构建财务理论结构是不合理的。因为财务环境是经济、法律、社会、风俗、文化等若干要素的综合,而逻辑起点只具备单一性,用一个复杂且多变的概念作为财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势必影响整个财务理论体系的构建质量。“假设起点论”认为,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假设为逻辑起点的,然而在财务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假设对任何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为本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和奠定了基础。这种观点重视对财务假设理论的研究,将财务理论的研究建立在一系列无需证明的命题基础之上,符合人们对事物本质研究的习惯。但逻辑假设因其过于完备而使得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在假设前提发生变化时轰然倒塌。“产权起点论”是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产权问题时产生的,认为产权作为一切经济制度的基石,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起约束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必然受到产权结构的制约。不同的产权结构形成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产权结构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因此,研究财务管理应从产权结构着手。该观点强调了产权结构对财务理论结构形成的深刻影响,揭示了不同财务模式产生的产权关系,但财务模式的调整除受到产权制度的影响外,还受到社会制度的约束,因此,产权关系不能构成所有社会制度下财务模式的基石。“目标起点论”是近几年在大量借鉴和吸收西方财务理论过程中较流行的一种观点,该观点认为,任何管理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只有确定合理的目标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这种观点突出了财务管理目标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作用,有利于财务管理理论对财务管理实践的指导。但将财务基本理论的具体内涵作为财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并贯穿整个财务理论体系显得有些勉强。本金起点论认为,本金是指为进行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具有流动性与增值性等特点,经济组织的本金按其构成可以分为实收资本、内部积累和负债等组成部分,强调本金起点理论符合逻辑起点的基本标准,弥补了其他起点理论的各种不足。但以本金作为财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实质上还是探讨财务的本质问题。

以上这些观点从不同的侧面构建了各自不同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但这些逻辑起点理论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理论体系极不稳定,忽略了财务理论运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也没有合理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接口问题,不能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因而不利于财务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财务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及理论框架财务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分析应基于财务学,但又不同于传统财务学。这一新兴学科将经济学和财务学集于一身,其边缘交叉组合的性质导致其理论逻辑起点应包容这两大学科,并构成两个学科的共同基石。众所周知,经济学研究理性经济人的行为,作为理性经济人具有以下特征:主观的

自利动机、理性的行为和客观的利他结局。而财务学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两者的共性在于理性地追求微观资源的有效配置,寻求资源的最佳利用,从而取得最大化的收益。由此笔者将这一共性提炼为“财务资源的理性配置”,并以此作为财务经济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基于财务经济学的逻辑起点,这一学科理论体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财务经济学结构体系包含三个层次:第一,资源理性配置理论是财务经济学体系的基础。财务资源配置是指资本在不同来源渠道的组合和不同经济用途之间的分配,其涉及到财务活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资本的形成进行组合,

即融资中的资源配置。资源的配置表现为资本在不同时期之间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安排,从而形成了融资的核心问题,即融资结构的合理安排。包括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的安排、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安排;另一方面是对资本的使用进行分配,即投资中的资源配置,这里的资源配置主要表现为资本的合理分配,从而形成了投资的核心问题,即资源流向和流量的调整。而资金的筹措和使用正是财务的核心所在,其决定了资源配置的目标、原则和内容,可以视为整个学科的理论基石。第二,财务经济学基础理论是由一组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概念集、按其内在逻辑关系排列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建立在财务经济学逻辑起点之上,是财务实务理论的根基和出发点,决定财务经济学的目标和原则,反映了财务资源的客观属性及其规律性,即财务资源配置缘于它的稀缺性。而财务资源的稀缺性客观上要求人们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财务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将有限的财务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因此,财务资源配置应以优化融资结构和投资结构,提高稀缺资源的产出率一资本收益率,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稀缺资源为目标。资源配置的基础理论可以围绕融资决策与投资决策以及各自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有效市场假设、投资组合、资本结构、委托代理、股利政策、资产定价以及风险与收益均衡等理论,正是从不同侧面探讨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这些理论相互辉映构成一个完整的财务经济学理论基础。第三,财务实务理论。建立在财务经济学基础理论之上的财务实务理论体系,是财务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重心部分,是对财务工作进行操作和管理的具体阐述。该理论直接对现行财务实务做出解释,并有效地对未来的财务活动进行预测。具体而言,是从财务资源的筹措、投放、使用到分配等几个环节进行资源的有效、合理安排,以期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三、财务经济学结构体系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财务学与隶属于经济学的金融学都是从资金管理角度出发,探讨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但财务学更多地从微观层面上进行分析。当然,财务经济学又不能简单理解为微观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之中,其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筹资领域的资金需求分析。企业之所以要借人资本进行投资,是因为资本的使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即在于资本具有净生产力。根据经济学原理投资的边际效率随投资增加而逐渐递减,其投资效率曲线向下弯曲。当投资的边际效率等于零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达到均衡超过这个临界点后,将会产生内部资源的浪费,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均衡点的资金需求可以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收益。财务管理中的筹资管理部分应围绕这一均衡点的确定展开。其主要内容包括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及其均衡利率的确定;财务风险、资本成本与资本收益的度量与均衡等。第二,各类资产最佳持有量决策。计量财务资源的持有往往会存在这一矛盾:持有量大形成部分资源的浪费,持有量小则会导致短缺损失。寻找合理的持有量是财务经济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模式,如成本分析模式、存货模式、周转期模式、因素分析模式和随机模式等,都是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寻求这一均衡点,在这一均衡点上企业效益最大化。第三,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是指企业在力图扩大销售的同时,为控制销售风险而制定的政策、措施、业务方案规章制度及其相关的运行活动,是企业信息管理、财务管理和销售管理相互交叉的管理工作。企业信用管理的目的是在力求销售最大化的同时控制销售风险,使其最小化从而减少或避免坏账损失。但是销售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本身是一对矛盾,财务经济学的任务主要是合理解决这一矛盾。第四,分配中的激励机制。从上个世纪开始,企业激励理论受到了管理者和经济学者的普遍关注,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开始,到格罗斯曼和哈特等的证券设计理论,这些理论基本完成了经营者对员工激励约束机制和所有者对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激励的方式和手段已明确,但是激励的度量尚未建立,通常是激励不足和激励过度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如何在激励与约束之间寻求平衡,以及在这种平衡中寻求博弈的各方利益最大化则是财务经济学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

此外,有效资本市场假设与财务风险分析、证券投资组合与企业投资决策、投入产出新模式、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均衡状态、契约理论和会计信息不对称等课题,也是财务经济学研究和探讨的内容。经济学理论已在财务学中被广泛地使用,在财务领域的延伸必将极大地提升财务学的作用,使得财务学不仅要把握日常核算与管理,更要立足于金融市场,进行财务决策和长远规划,从而做好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和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推荐访问:经济学 理论体系 构建 财务

本文标题:论财务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10/273052.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论财务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