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先秦文献中“乔”字形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0 11:24:02 |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香۲材料,对“乔”的字形、字义进行探究。在前人对“乔”字古文考释的基础上,推拟其字形演变过程,分析“乔”在先秦文献的用法与语义,并归纳整理其同源词。切实可靠的“乔”字初形产生在春秋早期,经过演变发展,其字形呈现从又、从屮、从止、从力、从尤、从九等多种异体。先秦文献“乔”多用作通假,被通假字大多与“乔”同源。通过对“乔”字形、字义的多重考证,它的本义应从许慎之说“高而曲”。

关键词:“乔”;字形;字义;传世先秦文献;出土先秦文献

一、“乔”古文字研究回顾

前人隶定为“乔”的古文字,可以概略划分为十二种异构(以下选取代表性字形,重复者不再赘列),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前人隶定为“乔”的异构汇总

序号 异构

A式 a.

(甲骨文)

B式 a.

(甲骨文)

C式 a.

(伯乔父簋)

D式 a.

(秦伯丧戈) b.(郘钟)

E式 a.

(乔夫人鼎) b.(侯马盟书) c.(包山2·117)

F式 a.

(侯马盟书) b.(燕系玺印)

G式 a.

(乔君钲铖) b.(侯马盟书)

H式 a.

(侯马盟书) b.

(中山王鼎)

I式 a.

(侯马盟书)

J式 a.

(侯马盟书)

K式 a.

(上博二·容成氏1)

L式 a.

(郭店5·37) b.

(包山2·1218反)

A、B两式为年代最早(殷商时期)的隶定文字,但存在争议。A、B式除了张亚初(1989)、刘兴隆(1993)释“乔”外,刘钊等(2009)、沈建华等(2003)将A式释为“”;曹锦炎等(2003)将B式释为“”。笔者认为,A式释“”较为可信。甲骨文“”作“”,“”作“”,其“丮”作偏旁的字形,与A式上部相似。“高”从“”、“京”从“”,显然A式下部件当释“京”。B式释“”更为合理。上部件从人从止,与甲骨文“企”形完全吻合。“高”“京”甲骨文皆有B式下部件的形体,此处释“”更严谨。A、B式的造字本义与“乔”不同,不可视为一字①。

C式仅见于西周中期金文,董莲池(2011)释“乔”,林义光(1920)、朱德熙(1995)释“就”,认为“乔”与“就”同字。笔者认为,释“就”是正确的。考察两字古音,“乔”属羣纽宵部,“就”属从纽觉部,虽韵部具有旁对转关系,但声纽远隔,读音不同。因此,两字非同源关系,更不可视为同字。

D式从高,从一曲线,最早见于春秋早期秦系金文,战国时期未见相似构形。E式从高从又,从春秋金文、玉石延续到战国楚简,皆有可靠例证。F式从高从屮,此体通行于春秋三晋侯马盟书、战国三晋及燕系的玺印文字中。G式从高从止,春秋晚期楚系金文作a形,三晋文字常见b类写法。H式从高从力,此形不仅见于侯马盟书,还见于战国中山王鼎。I式从高从屮从立;J式从高从屮从力,两式皆在侯马盟书中通行。K式从高从九;L式从高从尤,两式在战国楚系简牍中尤为常见。

董莲池、吴大澂、高田忠周、何琳仪、容庚、朱德熙、商承祚、汤余惠、李学勤、张守中、王爱民、季旭升、汤志彪、沈之杰、滕壬生、李守奎等学者,对以上构形进行了判定,释“乔”殆无异议。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当代学者释“乔”异构统计

字形 学者

D式 a. 黄锡全(2005)、董珊(2006)、董莲池(2011)、陈斯鹏等(2012)、陈林(2012)

b. 吴大澂(1896)、高田忠周(1925)、容庚(1985)、何琳仪(1998)、季旭升(2010)、董莲池(2011)

E式 a. 董莲池(2011)

b. 朱德熙(1995)、汤余惠(2001)、沈之杰(2009)、汤志彪(2013)

c. 张守中等(1996)、滕壬生(2008)、季旭升(2010)、李守奎等(2012)

F式 a. 朱德熙(1995)、湯余惠(2001)、沈之杰(2009)、季旭升(2010)、汤志彪(2013)

b. 商承祚(1935)、何琳仪(1998)、汤余惠(2001)、王爱民(2010)

G式 a. 容庚(1985)、季旭升(2010)、董莲池(2011)、李学勤等(2012)

b. 汤余惠(2001)、汤志彪(2013)

H式 a. 朱德熙(1995)、汤余惠(2001)、汤志彪(2013)

b. 张守中(1981)、容庚(1985)、季旭升(2010)、董莲池(2011)、李学勤等(2012)、汤志彪(2013)

I式 a. 何琳仪(1998)、张守中等(2000)、张新俊等(2008)、汤志彪(2013)

J式 a. 朱德熙(1995)、汤余惠(2001)、汤志彪(2013)

K式 a. 汤余惠(2001)、滕壬生(2008)、季旭升(2010)、李守奎等(2012)

L式 a. 朱德熙(1995)、张守中等(2000)、汤余惠(2001)、滕壬生(2008)

b. 滕壬生(2008)

“乔”字,小篆作“”形,許慎训作“高而曲也”,并将其构形分析为“从夭,从高省”。比对上列古文字构形可知,“乔”在先秦时期并未从“夭”,下部件“高”也未见删减字形。许慎所言显然是依据篆文形体立论,恐误。

推荐访问:先秦 字形 文献 研究

本文标题:先秦文献中“乔”字形义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20/27672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先秦文献中“乔”字形义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