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基于中国农村基督教徒功利性特点产生原因的文献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3 13:24: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我国农村基督教发展很快,研究表明,中国基督教徒入教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功利性的。 基督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现实的内心需求,但在根本上,中西神学观的仍是对立的, 中国的神不过是物质力量的化身, 中国人从未有过西方般的神圣意识, 在农民的生活中,他们有事求神,无事不求, 宗教不过是用来适应生活的。我认为。中国农村这种独特的“功利性”现象,除了个人因素之外,在社会层面上,一方面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也跟中国当前的在农村的一些社会制度有关。

【关键词】中国农村 基督教徒 功利性

一、当前国内研究的主要方面

我国学者们关于农村基督教的研究很多,就我看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基督教在农村发展现状的描述;对基督教在农村传播方式的研究;对近几年来基督教在农村迅猛发展的原因的探索;有的是研究基督教的本土化过程,解释基督教是如何跟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还有的是从官方的角度出发,探讨基督教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一方面肯定基督教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基督教的过猛发展。

一些关于农村基督教的研究指出了基督教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具有功利性的特点。有研究指出农村基层基督教徒因为生病或生活困难,妇女因为家庭矛盾或是婚姻问题,老人因为孤独寂寞求助于上帝。在行为方面表现在对教义没有深刻的理解,只重视基督教仪式,有事的时候才去祈求上帝,为了达到自身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目的。农民依然是多神崇拜的,杨宏山在对皖东进行调查时也发现:在皖东农村,有一种“双重教籍”现象,有些农民既是基督教徒,又信奉佛教,有的回民也去基督教堂做礼拜。许多农民基督教徒在遵循教经的同时,又烧香、求佛。

二、关于功利性含义的探讨

“功利性”这个词虽然已在不少文章中出现,但尚无学者将它进行严谨定义,一般作为一种概括性的判断或评价,刘诗伯在《对城乡基层基督教徒“功利性”的比较分析》中认为“功利性”其约定俗成的含义是:信徒接受和信仰某一宗教的动机,是出于满足个人现实生活中某种直接可见的具体的需要,或是为了获得某些实际可见的物质利益,而不是对教义教理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更没有抑制和放弃对世俗物质的欲望而去努力追求信仰的超越性和终极意义。功利性一词从语义上不能被完全作为一个中性的定义,它本身包含了使用者的负面价值判断,其范畴等同或类似于“以满足个人需求为目的”、“缺乏崇高理念”、“道德水平还不够高”等,所以“提高素质”必然要尽可能地克服和消除“功利性”。文章认为必须提高乡村基层信徒的信仰素质,从而改变目前这种“功利性”的情况。

由于对“功利性”尚没有被普遍认可的学术性界定,只能对体现乡村基督教“功利性”特点的现象进行描述,研究者主要从教徒的入教动机和入教后的表现以及他们从教会获得的帮助出发来理解“功利性”。

除了基督教,中国其他的宗教教徒也具有此种“功利性”特点。学者侯杰和范丽珠认为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有很强的实用意识和功利色彩。在探讨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实用性时,他们认为:民间诸神几乎都有各自不同的功用,随时随地满足人们的世俗要求和实用心理。在说明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功利性时,他们认为:中国民众对宗教的真正要求并不在于其高深的哲理体系、玄妙的彼岸境界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只是希望通过庄严而又随时可行的仪式来满足延年益寿、消灾避祸的心理。丁玲玲在《泉州民间信仰的多元化和功利性》中认为泉州民众兼容并蓄的民间神灵崇拜,多元化的信仰与泉州的实用功利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泉州民众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现实需要引进或塑造各种神灵的。受实用功利性的支配,泉州信徒所关注的是自己祈求的愿望是否实现,至于所祈求的是哪一路神仙,以及他们是属于哪一种宗教也无关紧要。他认为,实用的功利性目的支配着信仰活动,信仰的对象是为了获得直接的功利目的而存在。

少数学者在研究中国时民间信仰探究为什么在中国会有这种“功利性”信仰的现象。罗彩娟在《论汉族民间信仰的功利性》中认为汉族民间信仰中的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占卜风水、禁忌习俗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功利性的特点。中国功利性特点不断强化的原因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给汉族民间信仰打下了深刻的功利性烙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强化了功利性,民众心理的失衡推动了民间信仰功利性的发展,,汉族地区宗教的宽容性促进了民间信仰的功利性。徐新希在《闽台民间信仰的功利主义特点探讨》中提到闽台地区的民间信仰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特征。造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是闽台地区商品经济的影响;其二是闽台地区移民社会的特殊文化背景;其三是闽台地区宗教的兼容并蓄性质。很显然,他们的解释有某些相似之处。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造成我国农村基督教功利性特点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哲学带有很强的实用性,儒家重视人,而轻视神,而墨家直接强调:“义者,利也”,这种实用精神对中国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基督教在农村传播的过程中,也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满足人们的实用心理,人们信仰基督的同时并不放弃其它的传统信仰;二是农村一些社会制度的原因。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束缚了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相比,农村不仅物质缺乏而且精神上也空虚,农村人口大量流出,留在农村的多为妇女老人,他们精神上的空虚正好可以依托基督教得以解决;三是个人层面的原因,如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收入低等。

参考文献:

[1]闭伟宁.改革开放与基督教在我国沿海农村的变迁——基督教在斜侨镇发展状况调查与思考.武汉大学学报,2001,(5).

[2]丁玲玲.泉州民间信仰的多元化和功利性.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6.

[3]杜景珍.当代农村基督教信仰调查.中国宗教, 2004, (01).

[4]顾亚林,侯星芳.逐渐走进更多农民心中的上帝——对农村基督教社会功能的分析.绥化师专学报, 2004, (02) .

[5]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6]刘诗伯.对城乡基层基督教徒“功利性”的比较分析.青海民族研究.

[7]罗彩娟.论汉族民间信仰的功利性.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5.

[8]吕朝阳.苏北农村基督教发展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6).

[9]杨宏山.皖东农村“基督教热”调查与思考.江淮论坛,1994,4.

[10]如月众禾.苏北农村基督教发展情况探析.唯实,1997,(01).

[11]徐心希.闽台民间信仰的功利主义特点探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2]王欣瑞.近代基督教传入陕西及陕西农民入教原因探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3]颜敏.中国农村基督教的重兴与农民的精神需求.唯实.

[14]赵洪伟.中国宗教精神:世俗化,现实化.济宁师专学报.

[15]赵宪.对农村“基督教热”的思考.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大学)

推荐访问:基督教徒 中国农村 文献 原因 功利性

本文标题:基于中国农村基督教徒功利性特点产生原因的文献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23/277848.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基于中国农村基督教徒功利性特点产生原因的文献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