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试探“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发布时间:2023-07-25 17:24:01 | 来源:网友投稿

编者按:现代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它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样,它也正在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在教育界,早有弄潮儿迎着滚滚浪潮而上,收获颇丰,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一个个新的事物闪亮登场;但也有一些人,尚蒙面躲在被窝里睡大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还有一些人,则以冷眼看热潮,认为教育是一项人的事业,终究是技术无法取代的。面对种种现实和议论,我们无法给出个定论,但确信无疑的是,技术促使人类文明走上了新的台阶,面对新的文明曙光的召唤,我们需要更新观念。我们关注那些敢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教师的做法和想法,约请到一组稿件,把它们呈现在您面前,还想听听您的说法呢!

“翻转课堂”的源头来自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山区学校——伍德兰帕克高中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的尝试。他们的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时常错过正常上课,导致一些学生由于缺课而跟不上集体的学习进度。2007年春天开始,他们利用录屏软件录制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制作成“微课”,并把该“微课”传到网络上,指示学生下载或在线观看,结果收效甚佳。此后,他们便开始了自觉的“翻转课堂”实践,逐渐以学生在家看“微课”为基础,为在课堂上写作业或做实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学生提供实时的帮助。①

无独有偶,十年前萨尔曼·可汗正在上七年级的表妹纳迪亚在数学上遇到了问题,向他求助,但两人不在同一个城市,可汗只能通过网络聊天软件等帮她解答有关问题。为了让小妹妹更好地理解,他不但说得浅显易懂,还把辅导改为视频放到YouTube网站上,方便不在同一时区的表妹随时观看。这一做法受到众多热捧。2006年底,可汗创办了自己的非营利的“可汗学院”,将原先放在YouTube的辅导材料同步放在了自己的网站上。2010年,他接受Los Altos学区的邀请,开始了“翻转课堂”的实践。②

中国广东的胡铁生老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③

网络、空间以及资源无疑是远距离辅导的基础,是在线辅导与学习技术发展的标志。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巨大飞跃,在线辅导与学习水到渠成,所以“微课”在胡铁生的呼唤下开始如火如荼地发展。④手持式学习终端也随之翩然而至,移动学习也开始积蓄在线学习的风暴。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的多维度变革提供了基础,把校内的课堂教学活动转化为校外的或课外的教学活动;数字化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教学资源如影随形,随手可得;而人性化的“学与教”服务系统平台的发展为“翻转课堂”实现“一切地点皆为教室”提供硬支持。⑤在一个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未来的教育离不开互联网。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教育的影响,为改变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提供了一个契机。融入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创新精神,为以教师为主导的差异化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⑥

传统教育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其日益显现的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世纪之交,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对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美丽的愿景,但苦于找不到突破口。此时,“信息技术与深度融合”应运而生,“翻转课堂”的出现也为“信息技术与深度融合”提供了一个借鉴。

仅就“质疑求知”的范畴而言,未来的学习将更少依赖文本,而转向“超链接”和互联网;仅就“自主学习”的范畴而言,如果不改变陈旧的“授—受”模式,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新习惯;仅就“教学方式”的范畴而言,“翻转课堂”为深化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途径。概言之,“翻转课堂”,即把学生“白天在教室上课,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教学形态调整为“晚上在家先看视频、学习新知识,白天回到教室写作业”,翻转学习新知识和完成知识内化过程的空间顺序,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使课外学习成为学习新知识的过程。“翻转课堂”被认为是当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撞击课堂教学的先锋,其深远影响也日益凸显。为此,探究“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一、“翻转课堂”的教育学依据

怀特海说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是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激发学生的热情,起示范、引领作用;其二是创造出具有更加广泛的知识和更加安定的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⑦

“翻转课堂”通过“微课”将教师的授课过程转化为高质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供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授课内容的学习,在课内则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单一的授课方式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力量和时间去关注、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好地了解、帮助和指导学生,也更易与学生建立起良好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通常都关注优生,因为他们与教师的互动响应较为积极,而其他学生大多是被动听讲,有的甚至还跟不上教师的讲解,“翻转课堂”恰恰改变了这种单一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情况,通过暂停与重放“微课”进行学习,直至掌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更多地辅导每一位有需求的学生,同时,学优生也有时间帮助其他同学。⑧

“翻转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每位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在传统的教学中只能“齐步走”。“翻转课堂”能真正实现分别教学,使每位学生都可以按自己的进度来学习。有兴趣参加或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训练比赛、排练演出以及研究性学习的学生,不会因为怕影响听课而中断或放弃活动。而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的能力发展远比单一的课堂活动更为丰富而有效,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这些活动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利用“翻转课堂”提供的“微课”,可以合理调整时间安排学习,既能兼顾课程学习和兴趣活动,又能兼顾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二、“翻转课堂”的心理学依据

当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可以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按照这一观点,一个信息加工系统的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⑨若把人的心理过程看成是一种信息加工系统,它对来自各方面的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有信息的存储,在存储中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而短时记忆只能存储5-9个项目。因此,短时记忆的负担与学习内容的难度以及容量相关。适当降低学习难度是防止大脑疲劳,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表面上看,教师“一言堂”的方式好像教授了不少内容,进度也得以保障,但事实上,这却造成学生大脑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容易诱发他们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他们的思维发展。而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和学习容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⑩“微课”提供的容量有限,但它的可重复观看的特点变相降低了内容的难度。“翻转课堂”的课堂形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方式。

Ramsey Musallam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学生学习同样难度和容量的内容,并对比他们的心理努力程度。从两组学生的成绩表现看,课前训练组的学生成绩提高幅度明显比无课前训练组大。接受课前训练的学生相比于没有接受课前训练的学生心理努力明显减少,进而可以推测课前训练有助于降低内在认知负荷。Ramsey Musallam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内在认知负荷和绩效之间有着明显的反比关系,课前训练对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和绩效有着明显影响。参与课前训练的学生与没有参与课前训练的学生相比, 心理努力程度明显下降,绩效明显提高。从而得出结论:课前训练有助于降低内在认知负荷。11 “翻转课堂”的课堂形态就是让学生课前进行了训练。

三、“翻转课堂”的学习理论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翻转课堂”被广泛接受。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建构了全新的环境。正像“翻转课堂”发生于网络技术发展一样,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也发生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加拿大学者西蒙斯(George Siemens)在整合了混沌、网络、复杂性和自组织理论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主义学习理论,阐述了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八个基本原理:①学习与知识是基于各种观点之上;②学习是将不同内容的结点或信息源进行连接的过程;③学习可存在于非人的工具设施中;④相比于对当前知识的掌握,保持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⑤为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培养与保持各种连接; ⑥在不同领域,对概念或理念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至关重要;⑦使知识产生流通是关联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⑧决策本身是一种学习过程。关联主义借用网络相关术语,认为学习网络主要由两个基本元素组成,其一是节点,其二是连接。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总是在进行高级认知活动的建构,而是一直在进行连接、创建网络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的、混沌的。学习不仅发生在学习者内部,也能发生在社区、团体和设备中;学习者不仅是知识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知识的创建者。知识不仅存在于心智之中,也分布在许多个体、图书馆、网络上的各种节点和数据库中。在当今的学习环境中,在当今这个富知识时代,只要保持在网络中的连接,就可以轻松获得经过网络加工的、最新的知识。因此,获得知识的通道比获得知识本身重要,学习是一个不断编织知识网络的过程,节点则是支撑网络架构的实体。12

网络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连接到信息源。在网络中弥漫着大量信息迷雾,考验着学习者在信息丛林迷雾中对信息展开有效的过滤和选择。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建立网络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渐学会穿越信息丛林,准确地登录有关“节点”,建立连接,从而将自己镶嵌在合适的学习环境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前提下,因材施教;而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浸润于组织中。13

“翻转课堂”不是单一地存在于网络之中,它具有明确的“混合学习”特征,因此它的学习理论基础还联系着混合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

四、“翻转课堂”的哲学依据

社会发展从工业时代进入经济时代,人的个性化发展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个性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关注的主题之一。14个性教育无论从理论与实践出发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如果以存在主义和“翻转课堂”的视角看,似乎光彩斑斓。

存在主义影响了许多思想领域。存在主义认为好的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人,不是将学生看作填充评价的对象,也不是嵌入某个模子当中,而是要先将学生看作个体,允许他们在自己的教育和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15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体现教育个体身心的自由和解放,关注教育个体存在的完整性和生成性,形成不同教育个体之间平等和谐关系的过程;是一种以人为本,提高教育个体生存能力,关注教育个体存在的意义,把人看作目的的人的教育过程;是一种师生个体在教育活动中相遇、相识、相知的过程。16教育学者柯伊拉腊(Matrika Prasad Koirala)将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体验感觉、苦难和欣喜,并以此形成他自己的特质;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承担自我的责任,负责任地成长和面对这个世界;教育是为了个体个性的全面发展;教育要为个体的自我实现做出贡献;教育必须使学生意识到他的自由的毫无止境的可能性和在生活中他必须承担的责任;教育应该培养自我意识;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教育必须适合个体的差异性。17尽管这些方面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教育目的”,更接近于教育的原则,却呼应了存在主义对人的界定。18

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引导,激励学生丰富体验,引导并鼓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生成独特的个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前提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师得到了更充分了解学生的时空,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能够成为现实。教师要独具慧眼地发现并挖掘学生的“独苗”,并对这小小的“独苗”进行栽培和扶植,帮助学生迸发出自我生长的欲望和自我创造的激情。学生在“翻转课堂”中更能感受到自我责任、自我成长、自我意识、自我责任以及自我实现等,契合了存在主义关于人的自主、自为、自由、差异与独特性等内涵。

存在主义哲学理论虽然有过分强调自我发现的状况,只要摈弃其“个性”绝对自由化的不合理之处,无论是以布伯、贾斯帕斯、马塞尔为代表的有神论存在主义,还是以海德格尔、萨特、奈勒为代表的现象学存在主义,都肯定人的自觉能动作用,弘扬人的主体作用,提倡人的个性自由、解放,要求人们对自由的行为负责。19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开始对自己的自由负责的训练。

萌发于一个山区学校的“翻转课堂”能够借助互联网的藤蔓攀援到世界各地,并且散发出浓浓绿意,表明当今社会正为其提供了一个肥沃的土壤,它正在从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以及哲学的研究成果汲取丰盛的营养,也正为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继续深入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提供新的种子和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①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第9期。

②萨尔曼·可汗:《一个人的网络教学震动了世界》

http://.cn/s/blog_73b64be60101arwp.html

④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4期。

⑤王芳:《翻转课堂,未来课堂教学模式》,《中小学电教》,2013年第3期。

⑥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

⑦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徐汝舟译,三联书店,2002年。

⑧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第10期。

⑨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⑩范利、白建国、张华:《从认知心理学看变革传统教学方式的必然》,《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第8期。

11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远程教育杂志》,2004年1期。

12陈金华:《智慧学习环境构造》,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年。

13陆翔:《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述评》,《教科导刊》,2014年3期。

14刘文霞:《个性教育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15[美] 奥兹门(Ozmon,H.A.)、[美] 克莱威尔(Craver,S.M.)合著:《教育的哲学基础》(第七版),石中英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年。

16夏霖:《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特征与意蕴》,《教学与管理》,2011年1期。

1718夏永庚:《存在主义视域中的人及其培育路径》,《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2期。

19吴维屏:《教育个性化背景下的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第6期。

推荐访问:翻转 试探 理论基础 课堂

本文标题:试探“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25/27869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试探“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