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教育条件相关初论

发布时间:2023-07-25 17:42: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就微观而言,教育相关条件包括学校、教师、教学楼、图书资料、教师、学生、教法、教学活动等内容。这些要素不是教育本身的内容,而仅仅是教育的相关条件。确切地讲,它们与教育构成了一种充分不必要的条件关系。要充分认识教育的相关条件对教育产生着怎样的作用,应该如何加以利用以提升教育的价值,合理地建构人性。

关键词: 教育条件相关 人性建构 物的因素 人的因素

广义上来讲,政治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学校、教学楼、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活动等都是教育的相关条件。在此所谈及的教育条件相关是就微观而言,教育相关条件包括学校、教师、教学楼、图书资料、教师、学生、教法、教学活动等内容。

与传统教育学观点不同的是,诸如教师、学生、教学活动等要素不是教育本身的内容,而仅仅是教育的相关条件。确切地讲,它们与教育构成了一种充分不必要的条件关系。即没有这些条件,教育就不会顺利进行,而有了这些条件,教育效果也未必好。由此可知:我们自己本身就是学习的条件。

教育是人性建构的过程,关于人性的建构的知识就是教育本体的知识。这以外的能够对教育起到服务作用的因素都可以称之为教育的相关条件。要充分认识这些条件对教育产生着怎样的作用,应该如何加以利用以提升教育的价值,合理地建构人性。

在此,把这些因素归结为两大类: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分别阐述它们对教育的影响。

一、物的因素

影响教育的条件中物的因素主要有:学校、教学楼、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教材等。

1.学校的影响

学校本身的规模设施、声誉等都可以影响到教育的实效性。

(1)就规模设施而言,每个层次的学校都应该达到一定的标准,当然,决不能走一味追求规模,盲目扩建的道路。学校更应该在达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走效益型的质量型道路,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筑巢引凤”是吸引人才的一个条件,学校条件好了,就能留住人才,有了优良的师资,便能更好地服务于更多的人性建构,从而步入良性循环。

(2)拿声誉而言,更是不言自明、不言而喻的。我国目前尽管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体制,然而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不是一天两天短时间内就可以扭转甚至消除的局面。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广大的中小学纷纷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大做文章,各个学校办学质量也被用分数、升学率来衡量。于是,便有了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分,也就有了狂热的“择校”风波。一些办学条件好、升学率高的学校,自然就会被学生、家长所看中,被政府所支持,于是声誉好的学校越办越好。

2.教学设备的影响

学校负责为教育教学提供场所和必备的设施,基础教学设备是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科技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有条件的学校采用多媒体、网络课堂等方式辅助教学,改变传统的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高教育的质量。要培养高水平人才,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和设施。

3.图书资料、教材的影响

(1)图书资料是有效开阔师生视野的工具和途径,一个学校的知名度是高还是低,往往从一个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就可略知一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们逐步步入学习型社会,人人都需要终身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否则就要落在时代的后面。而图书就是一种有效地获取信息的途径。教师要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广泛阅读,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知识渊博的人,同时也要指导学生们广泛涉猎,充实自我,提升自我。

(2)教材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是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中介。没有它,就没有学校教育的存在。教材作为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对教育效果的取得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该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更新,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其灵活性。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教材的更新频率也大大提升,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么变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性的建构过程。

二、人的因素

影响教育的条件中人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所选择的教法,所进行的管理等。这也是区别于传统教育理论的关键点,通过传统教育学理论的学习,总有这种印象:教师、学生等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怎么他们仅仅是教育的条件呢?教育的本质是人性的建构,但凡一切可以服务于人性建构的因素都是与教育相关的条件,人本身就是学习的条件。

1.教师的影响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人的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有人坦言:人类进步的希望在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中要求教师要承担起双重专业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即学者型教师。学者未必良师,良师必为学者。

教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果,影响着人性建构的过程。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他应该是一名“经师”,更应该做好一名“人师”。教师完成自己的职责不仅要依赖于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品质感染着自己的学生们,人格的魅力比单纯的言语的说教更具有渗透心灵的作用。《史记·李将军列传》有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人格影响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培养的学生所可能建构的人性的性质。在任何一阶段的教育实施中,教师都是长者,他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榜样示范作用,为师者,必先严于律已,为人师表,以身示范。

2.学生的影响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既是人性建构的对象,又是人性建构的主动者。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由此,我们自身便是学习的条件。

为什么在同样的条件下,环境一样,教师一样,生生之间依然会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呢?有人倾向于认为是由于人的资质不同。不能否认会有这种因素的影响,然而,单纯把它归结为是一种先天的因素的作用,未免有点推卸责任的味道。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教育的效果如何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是否主动。能否建构应有的人性,能建构什么样的人性,最终的决定权在学习者自身,与此同时学习者自身也便成为人性建构的条件之一。

3.教学方法的影响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

从教师角度来看,在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确定以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就成为其能否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师那里效果差异很大的原因,除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态度外,关键就是教学方法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大都受益于他们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刻意探求。

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科学,就很难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头脑,亦谈不上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就学生角度而言,第八次新课改之后,越来越注重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感悟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这样一种高度,就必须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掌握。

合理利用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性的建构。

参考文献:

[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8.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

[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4]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2.

[5]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作者徐红系山东师范大学2009级高校教师在职硕士)

推荐访问:条件 相关 教育

本文标题:教育条件相关初论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25/278704.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教育条件相关初论》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