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浅谈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发布时间:2023-07-30 19:24:04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以来,很多教师正尝试议题教学。本文围绕议题的设计展开,主要探讨四个问题:议题的类型、好议题的特征、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议题设计的起点和具体路径。

关键词 议题;情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9-0143-03

“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如何实施这一课程?“2017年新课标”提出四条教学与评价建议,其中第一条便是“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什么是议题?怎样的议题才算是好议题?如何设计议题?这些问题是自“2017年新课标”发布以来,摆在所有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很多教师也正尝试议题教学,笔者收集了一些议题教学案例,在总结其中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议题设计的一些看法。

一、议题的类型

什么是议题?顾名思义就是议论或讨论的话题。这个话题必须与思想政治学科内容相关,根据思想政治学科内容的特点,讨论的角度应该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以及“怎么办”等。这里根据讨论的角度,将议题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实证类议题。实证类议题一般是要求师生能够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去证明,找到议题的依据、原因或意义。“2017年新课标”在教学提示部分给出的34个议题中,绝大多数都属实证类议题。比如,“中国为什么能”“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等。也有教师自主设计的实证类议题,比如,某教师在“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教学设计中以“政府为什么要以人民为中心”为议题,也有教师在复习“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时,设计了“为什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议题。这类实证类议题主要采用论证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二)辨析类议题。辨析类议题一般要求在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在价值冲突中修正或完善自己原有的观点或立场。“2017年新课标”提供的34个议题中,也有辨析类的议题,比如,“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教师自主设计的辨析类议题,比如,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教学设计里,某位教师设计的议题是“人工智能是福祉还是祸患”。这类议题往往能引发激烈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三)措施类议题。措施类议题一般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2017年新课标”提供的34个议题中也有这类议题。比如,“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们怎样当家作主”等。但这些课标议题都较抽象,学生有话想说但不知从何说起,缺少情境舞台。教师自主设计的议题可能更接地气,比如,某教师以“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为教学内容,设计的议题是“如何传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对本地传统文化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如何传承肯定有些现成的做法可供借鉴,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措施类议题的有效探究,可以实现“认识的目的——实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公共参与素养。

以上三种议题类型只是简单归类,出现“为什么”字眼的一般是实证类议题,出现“是…或是…”的一般是辨析类议题,出现“如何”“怎样”等字眼的往往是措施类议题。其实,教师自主设计的议题形式非常丰富,不一定会出现这些字眼。“2017年新课标”给出的34个议题从句式上都是疑问句,但教师自主设计的议题有疑问句,也有一些是陈述句。比如,“共享单车停车乱序下民主監督方式的选择与落实”。当然,议题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探究的角度主要就是以上三类。

二、好议题的特征

议题的形式可以多样,但好议题应该有一些共同特征。“2017年新课标”提到“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这段话应该算是对议题的要求。笔者对这段话作了解读,认为好议题应当具备三种价值。

(一)思考价值。思辨是议题的生命。议题应该是开放的,能够引领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像“中国共产党行不行”这种只能表明立场无法继续讨论的,不是好议题。当然,议题的开放程度要适宜,必须有利于在价值冲突中作出正确价值判断,达成共识。

(二)实践价值。现实是议题的活力。这里有两个要求:一是议题必须源于学生可以感受到的现实生活,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某教师在教学“价格变动的影响”這一内容时,设计的议题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表框数据分别计算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供给价格弹性”。该教师本意是通过探究掌握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可是他引用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弹性”与“供给价格弹性”远远超出学生可以感受的范围,把原本有些熟悉的变成陌生的了,学生反应自然是冷淡。第二个要求是议题必须指导实践。议题教学创设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复杂的,通过情境问题的解决可以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现实问题。

(三)学科价值。知识是议题的灵魂。议题应包含丰富的、可发掘的学科内容,且能紧扣学科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案例一:某教师就《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议题设计。

总议题:如何传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

分议题1:如何让舞狮文化焕发生机、活力?

分议题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分议题3:中学生如何传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

这个议题设计在思辨性和现实性上做得很好,围绕总议题设置3个分议题也可以。当总议题较复杂时,设置若干分议题可增强议题的操作性。但分议题不是随意设置的,必须在总议题的统领下依次递进,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而这位教师设计的3个分议题之间缺少这种递进关系,只是为了把“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和“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两个知识点都设计成相应的议题。这样的议题设计会导致一节课涉及的议题太多、太杂,每一个都是浅尝辄止,教学也就无重点和难点了。其实,不需要每个知识点都设计一个议题,像“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就不是重难点,不需要设计议题,倒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个重点,可以以舞狮文化为背景深入探讨。

三、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懂得议题的类型和好议题的标准,不一定就能设计出好议题。议题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涉及三大要素:议题、情境和活动。这里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以思维活动为主,而思维活动往往依靠一系列问题链展开。可见,问题和情境是议题教学包含的要素,但这两者在之前的问题情境教学或主题情境教学(也称之为“一例到底”教学)中也都包含着。即使在大力倡导议题教学方式的今天,问题情境教学或是主题情境教学依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只不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所遵循的教学理念有所区别,具体操作方法当然也会有不同。但教师在尝试议题教学时,一定会受到之前的教学方式影响。所以往往会犯三种错误。

(一)议题类型特征不明显。不同类型的议题各有明显的特征,符合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思维规律。但有些教师设计的议题不够严谨,类型特征不明显,议的方向不明显,操作性不强。

案例二:某教师就《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作的教学设计:

议题:走进AI

活动:

1.分享你所了解的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和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2.请你分析人工智能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和可能引发的矛盾。

3.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是福音还是毁灭,你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持悲观还是乐观态度?说明理由。

4.从矛盾角度分析我们对人工智能应有的正确态度。

乍看这议题,很多人可能连AI是什么都不明白,更别提从哪个角度探究AI了。分析这些活动设计后,笔者明白该议题探讨的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待它的正确态度。所以建议把议题改成“人工智能是福音还是毁灭”。与之前的议题相比,修改后的议题对于探讨什么是一目了然。另一位教师同样以人工智能为背景,设计的议题是“AI智慧,让生活更美好”。这个议题呈现的探究角度是明确的,可以是“AI智能为什么能让生活更美好”,也可以是“AI智能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或者两者结合。总之,作为一个议题必须有明确的讨论方向,而不是仅仅呈现一个话题或主题。

(二)将问题等同于议题。在议题统领下,活动设计时可以有一系列问题链,但问题和议题是有区别的。其一,问题往往是疑问句的形式,而议题不一定都是疑问句,陈述句也可以;其二,具体内容是否有限定,议题应该包括思考、实践和学科三大价值,而问题的具体内容没有这么多限定。

案例三:某教师就《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第一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议题设计

知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议题1:面对同一种行为人们为什么有不同的评价

议题2:面对同样的情境你会如何选择?

知识: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议题3:为什么最终两个人走上不同的人生路?

这三个议题所涉及的具体内容非常清晰,就是价值观导向作用的具体表现。但往往让人无法回答。你首先要知道两个人走上的人生路有什么不同,然后才能回答为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它们都需要相应的情境支撑,才可以被理解。因此,这三个并非议题而是基于一定情境设置的几个问题。我们在总议题下设置子议题也应该注意这个问题,议题的设置不宜太细,不能用问题来代替议题。

(三)议题和情境的地位颠倒。议题教学与主题情境教学虽然都有情境,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其一,主题情境教学设计以情境为逻辑主线,围绕主题设计环环相扣的情境片段和问题;而议题教学设计以议题为逻辑主线,选择一个中心议题来统领整节课。其二,在主题情境教学中,作为逻辑主线的情境处于统帅地位;而议题教学强调议题的统领地位。当然也要求设计高质量的情境,但情境要服务于议题需要。

案例四:某教师以“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案”为背景的议题设计

议题1:在万州公交车坠江这一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哪些让老百姓点赞的事情?请结合“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相关知识进行评析。

议题2:女乘客刘某攻击公交车司机,是导致这一事故的直接原因。这位肇事者的问题出在哪里?结合《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进行评析。

议题3:肇事者刘某是这次事件的罪魁祸首,公交车司机冉某有没有责任?这次惨痛的事故有什么教训?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补救措施?

议题4:坐公交车时,遇到有人与公交车司机发生冲突,该怎么办?

根据上文的分析,这个案例应该是一种主题情境教学方式,以“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案”贯穿整节课,教学设计也遵循“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应该是个成功的案例。但将它作为议题教学的案例就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议题教学设计应该以议题作为逻辑主线,一定要有一个中心议题。而这个案例根本没有中心议题。如果是议题教学设计,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背景设计一个中心议题,根据需要可将中心议题分解为若干子议题,再围绕各子议题设计相关情境和活动。情境和活动的选择余地比单一主题情境教学更大。

四、议题设计的起点和路径

如何设计议题?笔者认为可以依托三种素材:教材、“2017年新课标”和现实生活,这也是议题设计的起点。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这是议题设计的第一步。也就是说,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那么,教学目标该怎么制定?“学习的过程+收获的知识+学会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是教学目标表述中应包含的内容。“2017年新课标”在教学提示部分给出的34个议题,这是教师设计议题的重要参考。有些教师直接拿来作为课堂教学的议题,也有些教师将它作为总议题,精心设计若个子议题。是否需要设计子议题,取决于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一般来说,这34个议题普遍比较抽象,综合性强。设置子议题能更好贯彻总议题的要求,使议题教学真正有实效。如何细化总议题呢?首先教师要明确总议题所包含的具体知识内容和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其次,将总议题分解成若干子议题。子议题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总议题的统领下形成递进梯度。

议题的选择必须建立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上,才能体现议题的实践价值。现实生活的素材有哪些?既包括国内外重大时事、学生自身的生活,也包括各种纪录片等,只要能切合学生的需要、真实的人和事都是可以選择的。具体操作有两种路径:

一种是师生共同确立议题的模式。具体路径是教师给出议题范围——学生初定议题——教师完善议题。如某教师教学“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前,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学生分析、讨论当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议题定为“探究芜湖铁画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认为芜湖铁画的“昨天”不在本课讨论范围之内。因此,将本课议题确定为“谈谈芜湖铁画的今天与明天”。

另一种路径是学生参与教师主导的模式。教师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向学生征集近期关注的社会问题、国家大事等,教师从中选择与学科内容相符合且有思考价值的话题。这样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相对而言,这种路径更易操作,教师也喜欢用。

以上是笔者就议题设计所做的文献研究和初步思考后形成的一些成果,但还缺乏具体实践的足够支撑,因此,今后还要继续加以深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何芬.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常见误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07):76.

推荐访问:议题 浅谈 改进 设计

本文标题:浅谈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30/28054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浅谈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