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千年瓷都的文化之旅

发布时间:2023-08-01 15:36:03 | 来源:网友投稿

这趟陶瓷之旅,从浮梁县为起点,以“瓷都”景德镇为终点。在陶瓷构筑的历史长河里穿梭,记者终于找到了陶瓷艺术在岁月的洗礼中发生的微妙变化。

炎炎夏日刚刚过去,秋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近日,被狂风暴雨冲洗一新的蓝天,如同着一层薄薄的法蓝釉一般,清新而通透。清晨,被鸟儿的啁啾叫醒之际,拉开窗帘,出现在眼前的仿佛是涂满抹红釉的世界;傍晚,夕阳西沉之际,天边又似乎成了霁红釉的天堂;深夜,月亮和星辰都消失了,它们被无边无际的霁蓝釉所覆盖……

忽然之间,整个世界似乎都发生了改变,周边的一些仿佛都被绚丽多彩的陶瓷充斥着。不知不觉间,思绪飘回了刚刚离开不久的“瓷都”景德镇,以及令人难忘的“瓷都之母”浮梁县。

追根溯源,寻访“瓷都”之母

说起陶瓷,大家总会不约而同地联想到景德镇。在某种程度上,景德镇成了中国陶瓷的代名词。一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座普通的小镇,名为新平镇。但这个普通的小镇却生产出了许多精美的陶瓷,引起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人的喜爱,从而打开了大宋国与世界交往的大门,引起了宋真宗的高度重视和奖赏。公元1004年,宋真宗将他的年号“景德”赐给新平镇,当任的县令也因此得到皇帝的特殊恩赐,由原来的七品升到正五品,这在当时仅此一例。景德镇由此名扬天下,由原来的镇发展为今天的省辖市,浮梁县由原来管辖景德镇的上级机构,变成了它的下级。但景德镇制作陶瓷所需的高岭土,仍在浮梁县内。制作这些陶瓷的人才,都不会忘记他们是浮梁人。前几年有位著名作家、书法家,考察了景德镇和浮梁之后,挥毫泼墨写下了《咏浮梁》:

昌南扬天下,

景德出皇家。

县署陶瓷茶,

源自浮梁衙。

作家认为,浮梁和景德镇的关系就像许多历史名人与默默无闻养育他的伟大母亲的关系。浮梁是瓷都景德镇之母的说法不无道理。因此,记者采访的第一站,就设在了浮梁县。

走进浮梁县,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这里仿佛是从画中走出来的世界,優雅的徽派建筑在村庄里久久地矗立着,任凭时间滑过。即便是行走于乡村,也随意可见雕琢精美的房梁。这片被传统艺术包围的所在,吸引了无数游客来访。

来到浮梁县,不得不看的就是浮梁古县衙。这里距瓷都景德镇市区仅8千米。古县衙的建筑融合了徽派建筑和赣派建筑的特点,县署里面的楹联,涵盖了封建社会地方官的处事方法和原则,内涵丰富。古县衙内还耸立着一座素有“江西第一塔”之称的宋代红塔。全塔共七层,从地坪至复盆顶塔高37.8米。塔身皆用大型青砖实砌,每层均用青砖叠砌出外挑平台,不设钩栏。红塔反映了北宋初期塔的建筑外貌和艺术造型的时代特征,是座具有融合中国古塔特殊风格和江南建筑特色的佛塔,有“古代城徽”之誉。但最吸引记者的,却是历史文化长廊和千年瓷坛。

一座被时间冲洗过无数遍的小城,其一草一木都仿佛能讲述历史的故事,可惜那只言片语是绝不能描述出浮梁的厚重的。但是,走进古县衙的历史文化长廊,那些被时光过滤掉的剪影便会如电影一般出现在你的眼前……

这条长312米,由216块青花瓷板铺就而成的历史文化长廊,综述了浮梁的概况以及源远流长的官文化、瓷文化和茶文化,记载了浮梁一千三百多年要事珍闻和浮梁作为瓷都之源的发展历程。沿着青花瓷板两侧的雨花石步道徐徐走过,就仿佛穿越历史,走向现代,这样的时光旅程,总是格外耐人回味。

穿过历史文化长廊,来到古县衙的千年瓷坛,一部经典的陶瓷史诗立刻呈现在眼前。这里仿佛是“陶瓷之都”的缩影,建造者用艺术的形态展现出了古代浮梁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伟大与成就。

这趟浮梁之旅,让记者穿越了古今,为陶瓷和陶艺文化所陶醉。从古县衙中走出,在浮梁县政协主席金秋来的陪同下,记者终于从历史回到了现实。

景德镇,为陶瓷而生的城市

这趟陶瓷之旅,从浮梁县为起点,以“瓷都”景德镇为终点。在金秋来主席的讲解中,记者终于找到了陶瓷艺术在经历历史长河的洗礼中发生的微妙变化。

作为中国的象征,陶瓷的魅力无穷、博大精深。不仅在于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还在于它的制作过程充满着智慧与美妙。

追溯陶瓷的历史,已有近万年之久。它的诞生以及被逐渐广泛应用的历史,也正是人类的发展史。人类自从懂得制作陶器开始,社会的各方面就发生了巨变,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

然而,从生活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变,陶瓷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远在九千多年前,伴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中国先民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瓷,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生活与美,几乎是不可分割的。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开始了他们关于美的创造。从仰韶文化中发现的彩陶艺术,到龙山文化中发现的黑陶艺术,再到商代时期,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出现的白陶,陶瓷逐渐走上了一条漫长的艺术之旅。从此以后,无数人类文化上罕见的陶瓷工艺美术品,成为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的闪亮明珠。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介入,西方当代艺术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也给陶瓷艺术插上了翅膀。金秋来主席告诉记者,如今的景德镇陶瓷,早已从最初的实用产业发展成为文化产业。景德镇里依靠陶瓷生存的人已超过三成。当代的新科技、新技术也与陶瓷艺术碰撞出了无数火花,曾经的陶瓷小作坊,如今早已企业化、集团化,这里不仅有世界闻名的陶艺大师,富甲一带的陶瓷商人,还有赖以生存的个体户。

今日的景德镇,早已不同于往昔,新科技给陶瓷产业带来了一场革命。当你行走在景德镇时,会发现,烧制瓷器的柴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电炉,极大地提高了陶瓷烧制的速度和成功率。据了解,过去使用柴炉烧制陶瓷需要38-40个小时,而电炉只需要12小时,不仅将烧制效率提高了超过三倍,艺术品成功率也提高了五倍之多。

虽然制陶艺术不断发展演进,但是作为原材料的高岭土却面临着枯竭的危机。而先进的科学技术却给陶瓷带来了新的机会,业内专家用物理和化学的原理和手段,可以准确地配兑陶土的成分。陶瓷专家王维安告诉记者,用科技配方制作出来的现代陶瓷与传统高岭土制作的陶瓷,常人用肉眼是无法辨别的,唯有从敲击声中方能辨别。“轻轻敲击瓷器,如果声音像罄一样清脆、响亮、悦耳,就是高岭土制作的瓷器,如果声音粗重、暗哑,则可能是科技配方制作的瓷器。”王维安说。尽管如此,伴随着科技的进步,陶瓷艺术新的生命转折点,也已到来。

新科技还解决了传统制陶手段的局限,大大拓展了陶瓷品类。现在不仅能够制作出各种形状的瓷器,瓷器的大小、宽窄也有了质的突破。在明朝,传统制陶手艺人只能烧制一尺大的瓷板,且成功率极低;现在通过窑炉技术的改造,不仅可以烧制比门还大的瓷板(丈二尺),而且成功率极高。过去,只能燒制陶瓷碗,而今却可以烧制陶瓷浴缸;过去过长的陶瓷制品无法烧制完成,而今景德镇大街小巷都是瓷质的电线杆……甚至,景德镇还运用了德国梭式窑,采用全自动温控装置,没有匣钵,极大地提高了陶瓷制作的成功率。

走访完景德镇的街头巷尾,记者又来到了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交流中心。在浮梁县政协副主席王歆建的带领下,记者再一次大开眼界,看到了3D技术在陶瓷制作中的应用。“3D技术不仅使克隆经典陶瓷成为现实,而且极大地提高了陶瓷生产的效率。这真是让人既惊喜又困惑啊!”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交流中心主任冯俊晖说,“惊喜的是在陶瓷制作上可以随心所欲,困惑的是3D技术可能让远古有限的艺术精品与克隆产品真伪难辨。”在冯主任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诸多用3D技术制作出来的陶瓷艺术品,不禁感叹,多少能工巧匠集一身之绝技制造出来的千古名瓷,在3D技术面前也显得“稍逊风骚”。

与此同时,3D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陶瓷由原来的实用性为主向现代艺术品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其中法蓝瓷就是一个最好的代表,它以大自然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风景人物为主要配景内容,采用原始创造,与借用大师作品再创造等多种形式,利用3D技术把中国传统的书画文化与陶瓷进行完美的结合,使这些陶瓷艺术品呈现出各具特色、魅力无穷的美丽景观。如用腊梅与喜鹊制作的喜上眉梢瓷,公鸡与牡丹制作的富贵吉祥瓷,鸳鸯与荷花制作的和谐美满瓷,燕子与柳树制作的飞燕报春瓷,竹子和人物制作的竹林七贤瓷……据景德镇法兰瓷有限公司生产总监吴连朋介绍,公司成立以来,先后创作了5000多件模型,个个独树一帜没有重复。

“一带一路”,陶瓷产业的新机遇

景德镇陶瓷不仅影响着中国,也影响着世界。作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景德镇是重要的商品基地之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景德镇可谓恰逢其时,又迎来了战略发展的新机遇。

一百多年前,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从此以后,这个名词被广为接受。当然,与古丝绸之路曾经辉煌的贸易记忆相伴随的,不仅仅是丝绸,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主力商品,中国陶瓷曾风靡全球。

在世界知名的博物馆中,许多景德镇陶瓷都作为“镇馆之宝”占据显要位置。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看,地处丝绸之路要道的新疆伊犁地区,在1976年出土了元代的青花碗和青花瓷片;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宫收藏的瓷器达1.2 万件,其中有馆藏数量世界第一的元代青花瓷。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景德镇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巧合的是,在“南海一号”沉船上,同样出现了大量的景德镇陶瓷……这些都有力地证明,景德镇自古就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货源地和重要起点之一。

有关史料记载,景德镇陶瓷走向世界,约始于唐五代时期。宋代,景德镇因出产“影青瓷器”“青白釉瓷器”而闻名于世,并通过泉州、广州两大商港通达海外,成为当时风靡世界的名牌货。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宋代的瓷器被运往全球50 多个国家,最远的包括非洲的坦桑尼亚等地。千余年来,景德镇陶瓷源源不断地输出,极大地改善和影响了沿线人们的生活,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及人类文明互动的使者。

菲律宾东方陶瓷学会前会长庄良有曾写下这样一句话:“菲律宾的每一个省、每一个岛屿都出土过中国古陶瓷。”如其所言,在菲律宾群岛出土的中国瓷器居东南亚地区之首,菲律宾在先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共出土大约4万件中国古代瓷器。

直至今日,中国陶瓷无论数量或规模,均位居世界首位,已然成为陶瓷生产制造第一大国,但缺乏在世界上叫得响的陶瓷品牌。“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让古老的陶瓷迎来了新机遇。为此,景德镇上的陶瓷企业纷纷积极开拓海外业务。据景德镇法兰瓷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已经在全世界建立了8000多家连锁店,近期又在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进一步扩大销售市场。景德镇法兰瓷有限公司只是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更多的陶瓷企业都已做好了准备,纷纷踏上了“新丝路”之旅。

当然,机遇与挑战并存。当代的全球竞争给景德镇带来了新的挑战,科技创新和人才储备,成了景德镇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景德镇有句老话“器成天下走,匠至八方来”。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张春槐对此深有体会,“陶瓷业的竞争与其他行业一样,关键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 张春槐说,“过去景德镇只有一所陶瓷学院,不能满足陶瓷业发展的人才需要。为了弥补人才的空缺,又成立了现在的陶瓷学院学院。目前校舍只能容纳3000多人,依然不能满足求学的需求,于是政府批准了扩建校舍的计划,建成后可容纳万余人。”

景德镇陶瓷艺术穿越千年的文化旅程还在继续,如今,“一带一路”再次为中国陶瓷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此时此刻,景德镇已经做好了准备,中国陶瓷产业也已做好了准备。

推荐访问:瓷都 之旅 千年 文化

本文标题:千年瓷都的文化之旅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801/28113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千年瓷都的文化之旅》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