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02 09:18:03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区域产业转移的深化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基于三圈理论,构建“价值—能力—支持”研究框架,以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展开研究,从而探索契合皖江城市带发展的承接方案。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三圈理论;产业转移;新型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075-03

[作者简介]王云(1978-),女,汉族,安徽合肥人,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高云(1969-),女,汉族,安徽合肥人,高级讲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 2012年度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承接产业转移对区域新型工业化影响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项目编号:SK2012B329)的阶段性成果。一、引言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作为全国第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和六安(金安区、舒城县)9市,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既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发展区域,更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区域。在具备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的前提下,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影响深远。因此,本文以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基于三圈理论,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展开研究。

二、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影响

(一)三圈理论基本思想

三圈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达奇·李奥那多创立的关于领导者战略管理的一种分析工具,该理论构建了“价值”(简称V,即Value)、“能力”(简称C,即Capability)和“支持”(简称S,即Support)三要素分析框架,认为公共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为社会创造公共价值。根据三圈理论,结合示意图(图1)所示,可将整个区域细分如下。

图1三圈理论示意图可见,Part 1(即三个圆圈重叠部分)当属最优区域,此区域既有公共价值,又有执行能力,还能得到利益相关者的大力支持,是最佳决策区,又称耐克区。其他六个区域都缺乏一定的实施要素,决策时需具体分析。

(二)影响分析

三圈理论指出:好的公共政策要具有公共价值(V),政策的实施者要具备一定的能力(C),同时,相关政策需得到政策作用对象及民众的支持(S)。据此,构建“V—C—S”研究框架如下:

1承接前后的价值判断(V)

价值的判断,多涉及“有无意义”及“应如何做”等问题。无论是承接产业转移前还是承接后,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明确,步伐从未停止。

我国关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研究,源于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6年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安徽省是中部六省中的重要一员;2008年皖江城市带进入理论探索阶段,区域新型工业化建设成为关注重点;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代会第四次会议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更加明确了深入研究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因此,无论承接前后,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问题都极具研究价值并受到广泛关注。但2010年以前,由于发展观念未能完全转变,基础设施未能及时配套,专业技术人员储备不足,新型工业化整体发展速度慢。承接产业转移后,皖江城市带积极转变思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效果明显。以2004—2011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从业人员数”为例,详见表1所示:

表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从业人员数

单位:万人

年份 地区 2004 2010 2011合肥市 0.65 0.85 1.22芜湖市 0.16 0.18 0.22马鞍山市 0.07 0.07 0.15其折线图如下:

图22004—2011年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从业人员数(单位:万人)由表1及图2可见,作为四大科技城之一的合肥市,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从业人员数”远远超过皖江城市带中的其他城市。同时,以该市为例,承接产业转移前该项指标在2004年为065万人,2010年达到085万人,承接产业转移后2011年迅速上升为122万人。其他如芜湖市、马鞍山市也存在同样情况。

2承接前后的能力分析(C)

政府能力是政府实际能够履行职责和功能的程度,它要解决的是政府如何去做、通过什么方式去做的问题。承接产业转移以前,皖江城市带内各地市基本各自为政,区域内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区域间合作却略显不足。承接产业转移以后,皖江城市带内各同级政府间秉持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互利共赢原则,沟通良好,交流顺畅,合作积极。2010年11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对皖江城市带的装备制造业、沿江优质钢材、有色金属材料基地建设、家电等产业大力支持,很好地推动了新型工业化发展。以2004—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为例,详见表2。

表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

年份 地区 2004 2010 2011合肥市 7163610 37990180 56174053芜湖市 4658262 22510125 37004936马鞍山市 4086215 13575819 17899170其柱状趋势图如下:

图32004—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由表2及图3可见,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市,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在2004—2011年间也领先于皖江城市带中的其他城市。同时,合肥市在承接产业转移前的2004年,该项指标为7163610万元,到2010年增加了30826570万元,而承接产业转移后2011年仅一年便上升了18183873万元。芜湖市、马鞍山市也增长迅速。

3承接前后的支持比较(S)

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以来,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2010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政府金融办等部门(包括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徽证监局)关于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企业上市融资实施意见的通知;2010年7月,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国资委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21条针对性措施,旨在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发挥自主创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领作用;安徽省财政厅、地税局等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切实落到实处;安徽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对促进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合肥一小时通勤圈的建立,经济圈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启动,既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扩大了居民生活半径,又满足了利益相关者投资与建设要求,获得了各方支持。这极大减轻了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上的阻力,提高了新型工业化发展三圈模型中最佳决策区(Part 1)的实现可能。有关各方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力支持,对该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以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脚步一如既往的坚定且其步伐更稳;政府能力正不断增强,各方支持力度也大为增加。以三圈理论示意图表示,即在价值圈不变乃至扩大的情形下,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使得最佳决策区(Part 1)的范围将扩大,具体见图4(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前)和图5(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后)所示:

图4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前图5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后可见,承接产业转移极大促进了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并带来更多机遇。皖江城市带应继续加大承接力度,使得那些既有转移价值,又有足够承接能力进行承接,并能得到多方支持的新型工业得以顺利转移,进而推动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理论和实证分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程必定,袁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承接示范区建设对中国区域发展的时代价值[J]江淮论坛,2010(6)

[3]何龙斌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9(9)

[4]江三良“泛長三角”产业转移与经济合作的经济学解释——蒙城县经济发展跟踪调查与启示[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5]罗若愚,邹玲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合作治理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株潭和成渝经济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30-135

[6]唐雪凡安徽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2):46-49

[7]石奇,张继良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协调性[J]产业经济研究,2007(1)

[8]Nazrul Islam,Kazuhiko YokotaLewis Growth Model and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J]Asian economic journal,2008(4)

(责任编辑:董博雯)

推荐访问:承接 产业转移 理论 城市 研究

本文标题: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802/281307.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