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考试 >

古诗词的教学应另辟蹊径

发布时间:2023-06-22 12:48:02 | 来源:网友投稿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诗歌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古诗词中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充满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因此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可是,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而且一些农村学校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所掌握的诗词少之又少,对诗词不感兴趣,上诗词课时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这成了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拓展古诗词的学习空间,改变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况且,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行,教材中诗歌的内容大大加强,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因此,对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就势在必行。经过这些年的思考,我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实行音乐导入或画面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段。古诗词不仅大多可以配乐吟唱,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

二、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地大量地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在晨读的时间里都要读古诗,并进行相互背诵。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并且每周进行一次全体学生的诗词朗诵比赛,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三、调动情感,产生共鸣

如讲《过故人庄》《游山西村》《归园田居》等诗词时,我试图把诗词内容串讲成一个个故事,让学生走入故事中来学习,如《游山西村》:陆游年老了,有爱国之志无法实现,决定去乡村走走。他决定到山西村朋友家做客,村民们都很热情,从哪一句看出?回忆来时寻找村庄的不易和沿途感受,觉得很美,从哪一句看出?与官场、都市繁华大相径庭,村里的民风淳朴,从哪一句看出?要告别了,对朋友的告别语毫不客气,说以后说不定哪天夜晚来敲你家的门,这是为什么?诗人陆游,为什么不干脆像陶渊明那样留在乡村生活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把故事情节连串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就投入到古诗词的意境中去。

四、发挥想象,体悟情境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因此老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境,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学生通过想象才能走进古诗词的意境、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

还有,我们让学生制作《古诗词意境图》,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彩画、水粉画、漫画、水墨画等多种形式,有的粗犷、有的纤细、有的动感十足、有的静若止水……这都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维火花的迸发,创造性灵感的闪现。

古诗词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古诗词的教学也有很多的方法,语文教师要在不断地实验和总结中寻找适当的方法,带领学生遨游其中,鉴赏品味,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一定会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

(瞿祥微 浙江省乐清市淡溪中学)

推荐访问:另辟蹊径 古诗词 教学

本文标题:古诗词的教学应另辟蹊径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jiaoxuekaoshi/2023/0622/267000.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古诗词的教学应另辟蹊径》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